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生活 | 韩 流 | 影 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 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努努书坊->《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正文
第二十一讲 瑰丽奇珍 皇家风范——珐琅彩

    珐琅彩进入中国

    明清彩瓷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珐琅彩。珐琅彩这名字都是外来的,从法语中过来的。五彩、斗彩、粉彩,都是中国名,珐琅彩是个外国名。这个外国名的彩瓷为会什么在中国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呢?主要是宫廷采用并重视。康熙三十五年,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珐琅彩在北京的皇宫烧制成功。这就是珐琅彩在中国诞生之时。当时,康熙皇帝还邀请了很多外国人进入宫廷,帮助他绘画,历史上都有记载。像郎世宁,他们都曾经逃避过这种绘画。他觉得跟中国工匠一块画这个有点跌份。

    



    我们说的珐琅彩是特指瓷器。实际上珐琅彩有多种,它专业术语就叫"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我们今天讲的就是"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珐琅彩是跟其他的彩瓷有所不同,它是用油来调颜料的。最早珐琅彩的彩料是外国人带进中国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后来中国人在外国彩料的基础上研发出来国产珐琅彩料。

    珐琅彩对于彩瓷乃至中国瓷器,具有深远意义,它对康雍乾三朝的彩瓷起到开拓和示范作用。康熙大帝具有开明的思想,他对外来的文化不抵触、不排斥,还有意识地引进。珐琅彩就是因为他喜欢而引进的。它这个意义,就是珐琅彩的意义,对彩瓷的意义深远,甚至对我们清代的工艺品的影响也非常大。因为它是一种完全西化的艺术,让中国人接受它。珐琅彩这门西方工艺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给中国人的感受是非常细腻的。我们自己的艺术品的感受,尤其瓷器上的感受,是非常率意的。比如,中国画,很容易那种写意画,意思到了就行。但西方人的画,他是受油画影响,他画得非常具体。珐琅彩一进入中国,中国人就说:人家画得怎么这么逼真哪!?我们画不了这么逼真。凡是能在上面烧造出珐琅彩的材料,清宫都去尝试。这就是中国人的能力。过去西方人就是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但中国人马上就想到,我的瓷器上能不能烧上这个彩釉?

    那么,珐琅是什么呢?我们通俗地讲,跟我们生活比较接近的就是过去那搪瓷盆。搪瓷盆今天不怎么用了。我小时候脸盆都是搪瓷盆。现在都是不锈钢的或者是塑料的。搪瓷,就是金属胎做胎,烧上珐琅,我们搪瓷盆一般都是铁皮做胎,耐腐、漂亮。

    瓷胎画珐琅,使珐琅彩的表现力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这就是为什么瓷器画珐琅比其他的材料画珐琅贵的一个基本原因。整个18世纪,康熙晚期到乾隆,这一百年,景德镇为珐琅彩提供最好的瓷胎,在最好的材料上绘制珐琅彩才使得珐琅彩走上了登峰造极的这一步。

    画珐琅的工艺,相传16世纪明朝的时候就传入中国了,但没有扩散开来,影响非常有限。今天也没有找到实物能证明16世纪画珐琅就进入了中国。当时西方人把他们创造的艺术品画珐琅,送给明朝的皇帝,是为了取悦皇帝。到了清朝,康熙国门大开的时候,大量的外国人依然把他盛产的艺术品拿来给中国皇帝欣赏,就使中国的皇帝的某一种意识松动,使中国的工匠有一个机会展现我们自己的一个才能。我们在瓷器上展现了西方人用同样的材料不能展现的一门艺术。

    皇家珍品

    珐琅彩有一个特点,从它入宫开始没有走出宫廷一步,它是惟一宫廷御用陶瓷艺术品。由于它从未进入民间,百姓对它一无所知。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以前,没有百姓见珐琅彩,只有皇帝和皇帝周围的人可以看到。珐琅彩的特性,也决定了它的工艺流程跟其他瓷器不同。明清两代的官窑都在景德镇烧造的,惟独珐琅彩大部分是在北京烧造的。

    


    它先在景德镇挑好了素胎,比如,我盘子、碗、瓶子,都是素的,白的,全部烧好,挑的完美无瑕的,运至北京。在北京由宫廷画师绘上珐琅彩重新烧造。烧造地点在北京有三处。第一处,就是大内,紫禁城内。第二处,是颐和园。第三处,是怡亲王府。为什么第三处在怡亲五府呢?就是怡亲王督造这件事,自个儿在家里也开一个小窑。估计也贪了点,自己家里也烧两件。

    在宫廷烧造珐琅彩,首先好控制。皇帝要控制这件事。要亲自参与这件事,他就要能看得见。景德镇鞭长莫及。咱不要说在清朝,就在今天,你去景德镇,就是坐飞机也得俩小时,对吧?过去,你要上一趟景德镇,在清朝的时候,你要走几个月。由于能够绘制珐琅彩的人才是匮乏的,材料是珍贵的,所以康熙皇帝就把它局限于故宫内烧造。此外,皇帝酷爱珐琅彩,他要看到这个过程,过程对他太重要了。皇帝的乐趣产生于过程之间。看到成品也很高兴了,但是从开始画,到烧造,到完成,整个过程都在皇帝的监测之下,皇帝的乐趣就更加深了一步。

    康熙皇帝当时就赐了很多画家能够在造办处行走,是一个待遇,你可以比较自由地出入。雍正、乾隆以后,屡见文献记载,就是皇上多次调宫廷画家去到珐琅作,去给我画珐琅彩,高手云集。雍正六年二月二十七日,郎中海望奉旨"照先做过的珐琅画九寿字托碟样,再烧造两份。将腰圆形的,亦烧造两份。尔等近来,烧造的珐琅器皿花样粗俗,材料亦不好。再烧造时,务要精心细致,其花样着贺金昆画。钦此。"雍正皇帝钦点画家贺金昆,画这个珐琅彩。为什么呢?不高兴。你最近呈上来的这几件东西,我觉得都粗俗。他所谓的粗俗,可不是真正意义的粗。你看到那东西,你都觉得很细致了。怎么这么漂亮的东西皇上还觉得它粗呢?是因为皇上的要求高。珐琅彩能有今天这个成就,跟康、雍、乾三朝皇帝亲历亲为有直接关系。所有的皇帝直接干预此事。贺金昆是清宫画苑的画家,钱塘人就是杭州人。那皇上觉得他画得好,当场把他调过去,叫他画。那你想想,贺金昆能不认真画吗?

    古月轩之谜

    珐琅彩它有一个别号,民间流传非常广,叫古月轩。民国以来,这个名字就非常地响亮。一说古月轩,指的就是这种瓷胎画珐琅。去年,苏富比拍的珐琅彩,也标上了"古月轩",借用民间的俗称。我们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大量地提到这个词。古月轩这个名字,显然比珐琅彩更具有诗意。可古月轩到底指什么?谁创造的这个名字?谁也说不清,就是流传很广。

    


    关于古月轩,有多种猜测。有人猜测,古月轩是乾隆时期的一个堂号。中国人很愿意给自己的住所、书房起一个堂号,比如张大千的大风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乾隆皇帝自己读书的三希堂。北京中山公园里有一个叫"来今雨轩",建于民国。轩就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有人认为古月轩就是乾隆时期的一个被命名的一个居所,或者一个小屋。但是查遍了故宫,没有找到。

    又有人推测当时有一个画珐琅彩的画家叫"金成",号"旭映",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大量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上面,都画两个小章,上面写"金成"、"旭映"。字意好像与画面无关,因此推测为人名。但查遍清朝的档案,没有找到这个人。

    第二种说法,有人认为古月轩的主人姓"胡",拆姓为堂号。"古月"两字就为"胡"嘛,他擅长做玻璃器。我们知道,除了瓷胎画珐琅,还有玻璃胎画珐琅,所以他擅长玻璃器,可能是从那儿移植过来的。那么,查阅清档,就可以查到做珐琅彩料的,有一个工匠叫胡大有,他是吹釉人。你知道,这个瓷器上釉的方式有多种。最简单的是蘸釉,就是我拿起来在釉桶里一蘸,拿出来就行了。还有一种是吹釉,通过竹管把釉吹在表面上。比如,典型的撒蓝,就是吹釉。能进入清档记载,说明他是一个著名的工匠。所以有人怀疑,古月轩与胡大有有关。

    第三种说法,古月轩是清代宫廷专门收藏珐琅彩器的地方,就是一仓库。

    这三种说法,到目前为止,都可以说不太有根据。我个人认为,可能还有一个思路,就是珐琅彩是外来的文化,是西方人带给我们的。我们当时称西方人都是"胡人","胡"字那你一拆开就是"古月"两个字。有可能文人根据这个含义,杜撰出来了"古月轩"。这也是一种猜测,没有证据。

    今天看来,古月轩的魅力就在于此,半通不通,半懂不懂,所以就以讹传讹,传至今天,也没抛弃这个名称。学界都认为这个名称非常不科学的,查不出来历,都是老百姓嘴中说来说去。但是今天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用这个略带有诗意的名称,而不简单地叫珐琅彩。

    珐琅彩走入民间

    珐琅彩在诞生的200年内,秘不示人,除了皇上,没人用过,这也是它神秘的一个原因。道光朝的档案有记载,珐琅彩的原藏处是端凝殿的左右屋内,大约有400多件。今天到故宫还能找到这个地方,但也不叫古月轩。珐琅彩是什么时候流出宫的呢?不会早于1900年,也就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那一年。大量史料可以证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后,珐琅彩就开始流出宫外。

    民国三年(1914年),古物陈列所,就是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当时故宫武英殿内做了一个展览,公开展出珐琅彩。这是我们能够知道的,珐琅彩第一次公开地向社会展出的记载。从展出的这一天起,假的就开始出现了。原来不做展览,珐琅彩没有假的。谁也没见过,没法造假,无从造假。但这一次的展出,使大量的造假的贩子就冲进去看这个珐琅彩。但早期的仿制的赝品珐琅彩都有一个麻烦,就是凭记忆画。当时没有出版物,没有我们现在这么高清晰度的光盘,没法看到珐琅彩所有细微之处。造假者只能去看,记住所有特征,回去凭记忆画。今天非常容易地区分民国时期仿制的珐琅彩。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珐琅彩的早期的赝品都呈现出民国的特征,非常明显。

    我买过一对民国仿制的珐琅彩碗。这对碗本来是一家电影制片厂的一个美术工作人员的收藏。他去世以后,女儿拿出来卖。这个东西历史上被查抄过,又退赔了,都贴着签。我一看,就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珐琅彩。画得非常细致入微,超薄,比康雍乾三朝的瓷器还要薄。民国的时期的工艺在提高,但审美趣味没法提高,所以一看就是民国的东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物特征,民国时代也有民国时代的文物特征。每个时代的特征各有各的好处。我们一般会认为,以珐琅彩而言,最贵重的一定是康雍乾三朝,其他的都不重要。但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民国的仿制依然重要,重要的是它提示了我们当时一个皇家垄断艺术"崩盘"时的社会心态。皇家垄断的艺术,过去没有人见过,那一瞬间向社会开放,那社会趋之若鹭是一个正常现象。那么正常的现象就要留下很多证据,我们今天因为有这样的证据,才能使以前的珐琅彩更加完整,更加辉煌。

    康熙珐琅彩特征

    康熙朝珐琅彩的第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仿铜胎画珐琅。最早进入中国的珐琅器就是铜胎画珐琅。刚开始制作瓷胎画珐琅的时候,很自然地要模仿铜胎画珐琅的特征。康熙珐琅彩瓷器常常涂满了珐琅彩料,没有留出白地,不体现瓷器的特质。

    


    第二,由于康熙是瓷器珐琅彩的诞生之时,是皇帝一个玩儿的,所以康熙一朝的所有的款制都写"康熙御制"。皇上自个儿盯着制的。那么显然,它也是皇帝自己御用的。

    第三,康熙珐琅彩图案一般都追求左右对称。它是比较呆板的图案。画一个牡丹,画花草都是对称的。由于他技术的不娴熟,所以他大胆地去画一些想画的画面,他还没能做到游刃有余。

    康熙与西学

    康熙如此喜欢珐琅彩,跟他愿意接受西方文化有关。康熙当时从西方的传教士那里涉足了多个领域。比如,数学、天文、地理、药学、解剖学、欧洲哲学、音乐理论、绘画艺术、拉丁文等等。我们听着这么多的学问好像都不是怎么搭界(搭边),都不怎么关联,但一个皇帝做到了,学习了这么多的学问。你就知道,清朝在中国为什么版图最大?为什么能进入"康乾盛世"了吧?那么,珐琅彩在这时候诞生也就不新鲜了,也就非常正常了。

    雍正、乾隆珐琅彩

    雍正以后,珐琅彩有一次本质上的革命。雍正皇帝非常重视珐琅彩,他要脱离"铜胎画珐琅"对"瓷胎画珐琅"的一个影响,他要让珐琅彩更加像瓷器。留有大量白地,画也不对称,完全是一个带有主题图案的画。这就是珐琅彩瓷在雍正一朝的一个本质上的转变。

    


    稍稍做一下对比。雍正珐琅彩的素胎非常白,因为瓷器表面要有大量留白,所以对瓷的白度要求非常高。康熙珐琅彩的素胎不是很白,因为它全部被彩料盖上,白不白对它不重要。雍正六年国产的珐琅料试制成功,而且颜色比进口的还丰富,所以他有机会提高这个珐琅彩的质量。还有一点,就是雍正珐琅彩开创了诗书画的先河,一直影响到乾隆。康熙的珐琅彩上面不写字,也不画小印章,画面是图案型的,不是主题型的。

    到了雍正一朝,珐琅彩底款就由"康熙御制"改为了"雍正年制",但也有少量的写"雍正御制"的款,表明皇上对珐琅彩的监控力在减弱。康熙全部是御制。雍正有御制,有年制。到了乾隆时期御制的就非常地罕见了。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它是色地和白地共存,一半一半。到了乾隆时期,基本上乾隆就抛弃了色地的珐琅彩,以白地为主了。此时乾隆已经感觉到了白瓷画珐琅带的乐趣。他在诗书画的风格之下又加入西洋色彩。比如珐琅彩上画西洋人,从内容到技法追求洋味。在这点上,他跟他爷爷有共通的地方。但是,中国工匠画外国人的脸,有点不熟,所以乾隆时期宫廷画师画的洋人,不是那么准确。那人有点中不中西不西,或者说,一个中国人的脸着西方人的头发,就是因为工匠不熟悉。乾隆皇帝的喜好,跟他爹雍正有很多不同。他不是很雅,而是比较好大喜功,喜欢繁缛风格。在乾隆的影响下,珐琅彩也变得趋向于繁缛富丽。

    杏林春燕

    有一个著名的珐琅彩碗,画的是杏林春燕,非常漂亮。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当时的成交价是一亿五千多万港币。一个小碗,值这么多钱。

    


    这个碗1986年的时候曾经在香港拍卖过一次,当时的成交价是110万,被一个收藏家买去了。当时另外一个收藏家,也想买这个碗,就跟他商讨,就说;"您看,这碗我能买吗?"

    他自己心里还说"我还想买呢。你要买,咱不多一个对手吗?"他就说:"这碗不能买。为什么不能买呢?是因为碗中有一条不易察觉的划痕。"收藏家非常讲究收藏的完美,尤其像珐琅彩这样的重器,任何一点瑕疵可能都对它经济上有所影响。那么,那个收藏家就放弃了,这个收藏家就以110万买到了这个碗。在1986年的时候,110万也是非常大的数字了。在他们家一搁21年。

    2007年,他把这个碗拿出来拍卖,他没在会场。我觉得,在会场对他是一个刺激,不管这个碗卖得高低对他都是个刺激。你想想,当年他花重金买了这样一个碗,在家里搁了21年,有深厚的感情,看着别人把它买走。所以在会场上,很多人在竞争这个碗。很快,价格扶摇直上卖了1亿5千多万。卖完以后,15分钟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马先生,我请你吃饭。"他不在会场,他清楚地知道这个结局。然后我们就一块儿吃的中午饭,聊天就说对这个碗的感受。他说:"我老了,"他已经80多岁了,他说:"我老了,我也拥有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这个碗一直在我们家搁了20多年,我觉得,它应该有一个新的归宿。"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

    你拥有的乐趣是你个人的;社会拥有的乐趣是社会的。那么,可能这个社会中某一个人又有机会拥有它,那么是他个人的乐趣。我觉得,文物——尤其重要的文物——早晚有一天它都会进入博物馆,一旦进入博物馆就是我们民族的乐趣,或者说,全世界的乐趣。我们今天能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能够看到我们如此辉煌的文化,那是我们先人给我们创造的。

    上海捡漏儿

    收藏当中非常不易碰到珐琅彩,我历史上碰到过。上海一家拍卖行寄给我一本图录,上面有一对珐琅彩小盘。我看到图录的时候就愣了,上面写的是粉彩,可我一看就是珐琅彩,因为底下写着"雍正年制",四字方章款,粉彩是不写这种款的。我就为此专门飞到上海,拍卖会上也非常紧张。我看着还来了很多明白的买家,我想可能有一场恶战。结果,几乎没有人争,就争了一手,就举了一下牌,就买到了,非常便宜。

    珐琅彩的特点

    珐琅彩的第一个特点是数量稀少。一般地来说,世界上仅存400多件,其实远不止这些。第二,少有完全相同图案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的时候,都由画师自行选择画稿,因此每件珐琅彩的画稿都不同,少有重复。第三,珐琅彩的这个图案都是经典图案,他不去做试验。很简单,就是你比如,你买一块料子去做衣服。你一旦买了一块好料子去做衣服的时候,式样反而简单化,标准化,也是这个道理。天津博物馆藏的一件珐琅彩雉鸡芙蓉玉壶春瓶,这种雉鸡芙蓉就是中国传统图案中最为标准的。我们在其他彩瓷,在斗彩、在粉彩、五彩都没有看见过。第四,是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在传世的珐琅彩,所有的作品中没有看到署古月轩三个字的瓷器。古月轩至今没有被破译。可是有一点,学术界对"古月轩"是不予承认的。

    


    由于珐琅彩在清朝没有进入民间,为皇家独享。那么,粉彩从普及的意义上讲,它大大地超过了珐琅彩。下一讲就讲粉彩。

上一页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努努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