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一纸千金 > 正文 第十六章

一纸千金 正文 第十六章

所属书籍: 一纸千金

    社里又招人。赵主任和王茂山最忙。光简历就收了大几千份,千挑万选,能来参加笔试的有上百个。筛选的过程也闹出点段子。中午凑份子吃饭,王茂山手舞足蹈,“还有个美国达拉斯大学的,一个劲儿打电话,非要来,我们主任说,这达拉斯大学,”他模仿赵主任,摸下巴,“远了点儿,不好考察。”

    “还有个震旦大学的,也非要过来,加入一编室。”

    桃根插话:“震旦不挺好么。”

    王茂山道:“牌子是不错,又是男生,简历什么的也挺优秀,就是……”

    林林问:“就是什么。”

    葛文婷难得大家跟一起行动,她见王茂山支吾,便提着口气,“丑?”

    王茂山嘿然,手指着脸颊,“这儿,一大痦子,”食指大拇指绕成个圈儿,“这么大!”

    吕薇趁机追溯历史:“我们这批呢,当时怎么录取的。”

    “优秀呗,”王茂山打趣,“你瞅瞅,是吧,这个顶个的,哪个拉出来都能独当一面。”众人哄笑。不过,等真正笔试那天,李林林才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为了面子好看,出版社连续两年招聘都去上级单位借大会议室,一来笔试的人实在是多,二来,也展现社里的深厚底蕴。背靠大树好乘凉嘛。

    笔试当天一早,赵主任和王茂山没来社里,直接去机关会议室了。所有参加笔试的人员都在机关大楼下集合。林林八点半到办公室,接到吴冠通知,说上午的笔试,由她全程陪同熊总,还让她即可约车。

    林林不敢怠慢,连忙跟社里的司机王来顺要车。社里统共就两个师傅,用车紧张,有事的时候都得抢。上午十点,准时出发,同行的还有主管一编室的卢总。林林坐副驾驶,卢、熊二总坐后座儿。刚走了一会儿,林林边听到卢总小声说:“真没没办法,又塞个人下来。”熊总叹:“年年如此,难办。出版社也需要人才呀。”林林不敢回头,只能偶尔从后视镜里瞄一眼二位老总。

    到地方,笔试已经开始,巨大的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赵主任和王茂山上前招呼了一下,熊总摆摆手,意思是不要扰乱秩序,安心监考。根据叶社长要求,各编室主任也必须到场观摩。所以林林陪卢总熊总到的时候,几个中层领导已经在考场里溜达。手背在后头,东看看西看看。不过瞧了一会儿,就都撤了。只有熊卢二总还坚守阵地。林林有心,问熊总喝不喝水。熊总自己带了杯子,叮嘱接热水。

    林林老老实实伺候,接水,端到熊总跟前。喝完水,熊总又看了一会简历,再看看签到名单。每位到场的考生,都按照考号入座。林林站在熊总旁边,小声问:“熊总,咱们这个招聘标准是什么呀。”

    熊总又拿起那沓儿简历,随意翻翻,“都是九八五二一一,都很优秀,难挑。”

    林林轻轻啧一声,附和,“是难。”

    “那只能是看长相了,”熊总严肃地,“就像你们去年,志闯,浓眉大眼,是吧。”说完可能觉得失言,又补充,“你也不错。”林林心中失笑,但她的确不是计较长相的人,她抬眼望望考场,又看熊总,“那您瞧,哪个您看着顺眼。”熊总倒不客气,真认认真真打量了一番,然后小声说:“左边靠走道倒数第二个。”

    林林得令,快速走过去。是个男生。正认真低头答卷,第一眼望过去,剑眉星目,似乎是不错。林林翻翻卷头,叫“方大川”。她忙不迭折回头,把名字对熊总说了。熊总果然捏了根圆珠笔,在签到表单上方大川的名字后头打了个勾。

    见识了。

    原来笔试就是面试。林林恍然大悟。那些还等着面试精心打扮好好发挥的人,根本是傻子。因为早在笔试的时候,你就已经是被打量的对象。只是,林林怎么也想不到,她这么随意一问,熊总那么随意一勾,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命运。不久之后,这位“方大川”果真被录取,还非常有幸被分配在三编室。只可惜,林林发现这里头有个“美丽的误会”,方大川似乎只有低头答卷的时候才是个美男子,一抬头,一张大嘴实在倒人胃口。所以,林林愈发不懂中老年妇女的审美。

    跟昨日重现似的。吴冠领着编辑室的新人四处拜码头。编辑室先碰头。“这是李林林,陈志闯,”吴冠身后站着两个新人,一男一女,“这是新编辑,方大川,王萌。”新人来,林林和志闯就是老人了。大川跟吴冠一个屋。王萌则被安排在林林身后,最靠门的工位。新人来了,林林不自觉又有了新压力。她不指望得到新人们多大的尊敬,但她也不希望被新人们瞧不起。她是老编辑了。必须做出老编辑的样子。想到这儿,林林心中那股热火,再度熊熊燃烧起来。她时刻提醒自己,你是个编辑,你要做好书。

    “你好。”林林正在出神,王萌的声音从她背后传过来,音色比较“银铃”。林林转过身,微笑着,照例问了问她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家乡籍贯等等。王萌一一答了,又问:“林姐做过什么书。”

    嚯,真直接。年轻人的挑衅。

    没做过好书的编辑不值得尊重。

    林林故意轻描淡写报出了几个名作家的名字,又说了几本代表性长篇。王萌赞叹,“真厉害,怎么拿到稿子的。”看看,现在年轻人的进取心不得了。

    林林只好说:“过一阵,你也能拿到,很快的。”

    王萌说:“听说我们主任手上有不少资源。”这人有备而来。不知道又是谁的关系。林林头皮发麻。资源,资源,还是资源。在这个僧多粥少的地界儿,资源特别匮乏。跟王萌比,林林觉得自己似乎太不成熟。王萌刚来半个月,就从主任吴冠那挖到了某个散文家的散文集单行本。要不是这次冒出头,林林还不知道吴冠手里有这类线索。她后悔不早点问。可是,她问吴冠就会给吗。这个王萌什么来头,她也不清楚,她自己是师兄打招呼过来的。王萌的“后台”,怕是更硬。

    林林把这事跟志闯轻轻抱怨过。志闯似乎并不介意,在他看来,那散文家的书根本卖不动。卖不动的书他就没兴趣。他的“解读历史”系列头一炮《汉朝往事不如烟》已经上了二次评估会二次评估会:书正式印刷前,社里还要开一次评估会,是为最后的把关。,顺利通过的话,马上就下印厂。还有那个美男子“方大川”,一来就向林林示好。比如有一天,他突然跑到林林跟前,道:“林姐,我有个台湾作家的电话,要不我去联系联系,有线索咱们一起做。”

    看看,人家早摸清了。现在他还没有独立署名权。林林认为他的好心类似于投名状。“到时候看看。”林林和善地。不拒绝也不接受,因为她根本不相信他能拿到那台湾作家的稿子。她眼见着他趁吴冠在的时候打电话,但始终都没得到正向的反馈。还有一天,方大川又跟林林说:“林姐,要不咱俩,把金庸全集拿下?”

    嚯,这天大的口气。

    “你有线索。”

    “有他出版经纪人电话。”

    “打通了吗。”

    “这不还没打么,”方大川豪情万丈,“你要是同意,我就打。”

    林林点点头,“同意。”

    午休时间,志闯去打乒乓球了。方大川来到林林屋,说要用一下电话。他查了拨打香港电话的流程,小心翼翼拨通了号码。连线很慢。

    “通了!”方大川眉毛直飞。

    林林也有点兴奋,从沙发上站起来,两臂抱着,严阵以待。“喂。”有人接了!是个女人的声音。一口港普。方大川声音微微颤抖,但还是竭力稳定住情绪,“喂,我是内地星火出版社的编辑我姓方……”可是,等他笑呵呵充满谦卑地表明了致电的真正意愿。对方却表示,版权已经签出去了,而且没有到期。

    “那请问什么时候到期呢。”

    “刚签出去。”

    “平装精装都签出去了吗。”

    “都签出去了。”对方答得很平静。

    “老师,能不能再考虑考虑我们,将来……”

    “已经都签出去了。”对方把话堵得很死。电话挂断了。

    其实,大川提议后,林林调查过,金庸先生小说的简体字版,除了多少年前三联的那套,就是如今广州出版社的版本。以星火的牌子去拿,成功几率微乎其微,要知道,那是多少人盯着的大肥肉呀!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有奇迹,人家同意了,金庸全集这么大的体量,你吞得下吗。不过林林还是佩服方大川的勇气,初生牛犊不怕虎,今天敢联系金庸,明天就敢联系古龙。后天呢,是不是就是三毛亦舒了。也是,有什么不敢联系的呢。都是人,人同此心,都是谈判,只要彼此需要,就有合作的机会。都是要碰的。当然,给名人打这种coldcall,跟买保险似的,成交的概率极低。

    办公室里,林林目睹了方大川多次头破血流。比如,有一次,大川还真搞来一个女演员的电话,说她的日记不错,有出版价值。还没接通之前,大川脸上就带着笑容,嘟嘟两下,通了。“喂,我是星火出版的编辑方大川,之前给您发过短信的。我看了您之前出版的日记,我太感动了,老师,真的,写得太好了。不出版真的可惜。”因为是免提,跟着听到女演员犀利的声音,“我跟你说我现在真的不想出版,我不想跟人接触,我也不想对外表达。”

    “可是你的日记,非常棒,应该传诸后世……”大川极尽溢美之词。“这个我知道,”女演员毫不谦虚地,“我们这代人跟你们不一样,我跟你说你知不知道这些文字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顿一下,声音突然高八度,“那每一个字都是从我身上流出来的细胞!”

    大川还想夸赞。对方挂断了。

    方大川愣在那儿,转头看林林,“细胞。”

    林林笑出声,“细胞,都是细胞。”

    勇敢一点,联系。打电话。找人。无所不用其极。好在好年轻,新编辑不能要脸。这就是林林从方大川身上学到的。只不过,方大川耐力不足,接连受挫令他心灰意冷。为求突破,他开始向志闯和桃根的路子转,一次选题会,他猛然上报了十个选题,都是攒出来的稿子。

    吴冠给毙了七个,上会三个。

    最终社委会也没给他投信任票,三个选题全部毙掉。趁吴冠不在,方大川大放悲声。相比之下,王萌却很稳,不争不抢,但林林从外社的朋友那得知。王萌也没闲着,周末经常去参加各种作家的活动,积累人脉。

    暂时没有大热选题,林林先接过时高原给的线索,去高校和研究所找了那两个学者,表达了想要出版其学术随笔的意愿。学者们倒好说话,简单问了问情况就同意了,首印版税率都没要求。

    在他们看来,林林这是做了件好事。在林林看来,出版学术随笔:一是确实有一定的出版价值;二,也为练练手;三,跟学者们搞好关系,保不齐能向下延伸一点线索。他们的学生中不乏作家。林林深刻认识到,给作者出书,也是交朋友。

回目录:《一纸千金》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与凤行》作者:九鹭非香 2《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3《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4《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5《人生若如初见》作者:匪我思存 6《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