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天命在我 > 正文 第276章

天命在我 正文 第276章

所属书籍: 天命在我

    第276章

    在郑留公子归国之前,商珩就接到了商悯的回信。

    信上写武国和郑国一样,愿意成就好事,但是武王太过年少,郑留公子也年岁尚浅,成婚的事情可以等到成年后再说。

    郑王看到回信后表示满意,但试图再写信过去讨价还价,把郑留提前送到武国去,美其名曰交流感情……

    商珩背地里啐了一口,又把信发回国。

    这次郑王没有再为难他说什么要等回信,言语暗示他可以走了,然后商珩带着使团离开了郑国这个让他感到晦气的地方,去往宋国。

    不管怎么样,这次初始的目的算是基本上完成了。

    即,获得郑国的口头盟约,以及郑国对武国正统的支持。

    商珩离开的前一日,郑国召开朝会,郑王也将自己的旨意通传上下,他们已经派出了国书,表达了缔结盟好之意,也对燕皇表示了臣服和顺从。

    能获得一个强国的支持,无论如何都是好事。

    哪怕只是口头上的承认,也对他们有利。

    一路乘船南下,路上的天气让商珩这个纯正的北方人感觉有些吃不消,衣服一路走一路脱,穿着单衣长衫都有点嫌热。

    等到了宋国,已经是三月份了。

    对于宋国之行,商珩觉得不容乐观。

    这头一件的大事儿,就是郑国和宋国是世仇的关系,干什么都爱唱反调。

    郑国结交的盟友,宋国一定不结交,宋国欺压的几个小国,郑国国君一定会赏赐大把的东西运去送温暖。

    可是他们这些出使的人使命就在这儿。

    为不可为之事。利用这一张破嘴,上谈人族大义,下谈生意利益,无论如何都得试着把这事儿给办成了。

    但是商珩一到宋国,看到满街的告示和张贴出来的王令诏书,倒吸一口凉气。

    宋王你太过激进了!你怎么开始大举征兵了?怎么就要动兵戈了?

    商珩定睛一看,又揉揉眼,确认自己没有看错。

    宋国为什么征兵?

    为了攻打大燕!

    商珩一行人失神之际,忽然有个人走到近侧拱手道:“打扰。见诸位打扮,可是武国来使?”

    此地是宋国边境地带,商珩一行人到访当然通知了城主,通行文书也已经盖章,使者信函早已送到国都昌明。照理来说,除非到了都城,不然一般不会有人搭理他们,这时突然有人来问,引得商珩一阵惊讶。

    “在下武国使臣商珩。”他拱手,打量着对面的人,“我等正要前去国都面见宋王,不知阁下是……”

    “在下是宋国大公子宋兆雪身边的侍从,我家公子有请。”他客客气气地引他们去了一座驿馆。

    侍从在宋兆雪身边小声说了几句话,宋兆雪便看向商珩,在他躬身行礼之前就说了一句免礼,随后好奇地打量他:“你也姓商?和商悯是什么关系?听你字辈,莫不是她的爷爷?”

    商珩听出他语气中并无恶意,心一下子活泛开了,便露出笑容道:“论血缘,的确是武王舅爷爷辈的。”

    宋兆雪一愣,对武王这个称呼感到有些不习惯,但是他很快调整了心态,笑道:“不如结伴同行?反正目的地都是昌明。”

    商珩脸上笑容更浓,哪有不应的道理,立刻就答应了下来。

    侍从踌躇着,到底是没有出言劝阻。

    只是到人后才对宋兆雪传音道:“公子,这么做会不会不妥?到底是他国使者,贸然接触似乎不好。”

    “怕什么?本公子有分寸。”宋兆雪自有这么做的底气。

    他是唯一的公子,现在年龄也大了,母亲之前对他传信,说回来之后要让他试着接触政事。宋国的事都与他相关,武国使者来宋,宋兆雪自然想试着接触一二。

    更何况商悯已经成王,他对这位“大师姐”要做的事就更加好奇了。

    宋兆雪是个金饽饽,而且还是个主动送上门的金饽饽。

    商珩面带微笑,认为这是个绝佳的时机,可从宋兆雪的性情试探出宋王的态度。

    与宋兆雪同行的时候他谈吐文雅风趣幽默,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时不时还会发表一些对众多诸侯国的看法。

    可是宋兆雪兴趣不大,反而对武王的事情旁敲侧击。

    商珩抹了一把汗,假装不经意说武王小时候曾如何如何听闻武王曾怎么怎么……他当然也不能刻意提起,只是每次恰到好处就说那么一句。宋兆雪这才提起兴致,还时不时追问:“真的假的?”

    商珩目光充满疑惑地望过去,见对方大大方方解释:“我、郑留、武王曾一起拜入苏归门下,武王是大师姐,我排行第三,郑留老二。”

    他说得坦坦荡荡,毫无羞愧,明明他才是三人中年龄最长的一个。

    宋兆雪是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刚开始确实是羞耻了一阵,后来奋发图强,还是追不上,现在商悯都成武王了……那他有啥可丢人的?

    虽然这话有自我安慰之嫌,不过他确实心气儿坦荡了。

    商珩摸摸下巴,心中产生了个念头,他面带笑容地说:“前阵子臣正好出使郑国,郑王提议让郑留公子联姻武国……”

    宋兆雪身子一歪,险些跌倒,惊悚地回望过来:“啊?!”

    商珩一下子不确认对方这反应是什么意思了。

    他故意没说联姻差不多要定下来了,就是为了试试宋兆雪这个宋国公子的想法。

    武国郑国结盟,宋国是否会同武国交恶?这是个未知数。结果宋兆雪反应有点奇怪,让他拿不准主意了。

    宋兆雪回神之后第一时间问:“那这联姻要成了吗?”

    “王上还没有回信。”商珩挑了个模棱两可又不算说谎的答案。

    他旁敲侧击道:“公子与郑国公子以及王上相处日久,不知在您看来,二人是否性格相合?我毕竟没有见过那位郑国公子……”

    宋兆雪愣了一会儿,表情有点呆:“好像相合吧……”

    商珩一下子确认了什么,笑了起来。

    还以为武王在苏归门下时,与这两位公子都是表面关系,谁知看兆雪公子今日反应,这仨人好像交情并不差,哪怕宋国和郑国是敌国。

    与其说宋兆雪是因担心郑国和武国结盟而呆愣,不如说他就是单纯的惊讶,没想到他们俩可能会联姻,不掺杂家国利益与喜恶。

    商珩更加坚定了接下来的策略,和宋兆雪打好关系。

    任何一个有利于结盟的因素都不可以放过,尤其是宋兆雪这种身份特殊的人,他的想法可能会直接影响宋王。

    不过,此行不管结盟不结盟都不亏了。

    武国派遣使者来到这些国家,是为了组成联盟抗燕,现在皇太后为妖的事大白于天下,赵国起兵,宋国也要起兵,大势可谓已经成型,无需推波助澜。

    但是,一个疑惑盘旋在商珩脑海中——为什么?

    为什么宋国要抗燕?

    先前他们态度可不是这样的。

    ……

    “为什么宋国突然要抗燕了?”赵王疑惑道。

    一旁右相靳书廷道:“无论如何,这对于赵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免于孤军奋斗,更何况宋国也向我们送来了结盟书。”

    赵王沉思,“的确为好事,这结盟书就先应着吧。看探子报回来的消息,对方是要动真格的了,现在举国都在征兵,而且不是小打小闹的那种征兵。”

    宋国一动,便是全国上下皆动。

    宋国有五百万人口,若是临时动员,可在三月内征集二十万兵马。若是奔着灭亡大燕去的,尽举国之力至少可以动五十万兵马,如果强令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参军,这数量可以涨到八十万。

    赵国人口四百万,稍逊宋国一筹。

    一边筹集兵马,一边练兵备粮草,三月过去,赵王已征集十万兵聚集边城,剩下的六万兵正在赶去的路上,还有一些兵虽然已经筹集到,但是还需训练。

    看宋国的架势,他们是想打一场灭国之战啊。

    联合赵国挺进中原,直接覆灭大燕?

    赵王想到这个可能性,心头一片火热。

    她曾被囚于方寸之间,渴望一展双翼,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似乎也天时地利人和,何不放手一搏?

    即便赵国筹备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为了缓解谭国和武国盟友的压力,可是这其中也掺杂着她个人的想法,以及赵国许多人。

    开疆拓土,成就宏伟大业。

    效仿燕皇,平定四海乾坤。

    从此各国朝贡,无人不服。

    但是心中虽然有如此想法,赵王在仔细思考后却冷静了下来。

    这几个月太顺利了,她前些时日担惊受怕,担心那个大妖前来杀她,可是这么长时间过去,那个大妖也未曾动手。

    政令推行顺畅,妖党清除干净,自身性命无虞,还有孟玉与敛雨客两大高手保驾护航,帮赵国培养灵官。

    顺利过头了,她似乎脑子有些发热了。

    “去请孟玉和敛雨客来,得和他们商量一下,他们了解妖,可能会从宋王的举动中品出不一样的深意。”赵王道。

    “好。”靳书廷颔首,可却没有立刻去叫内侍,而是道,“王上,臣有一言,想要提醒您。”

    “靳相请说。”赵王看过去。

    “人都是有立场的,那两位自称江湖客,可是江湖客也有自己的国。王上不是已经知道,他们背后站的是武国吗?”

    “是。”赵王敛眉。

    靳书廷道:“如果那两位说,不建议您与宋国结盟,王上该当如何呢?”

    她笑了笑,又道:“臣这只是打个比方。如果他们不希望王上与宋国结盟,必然是有他们的理由,王上当然也能分辨清楚他们的理由到底是不是真的。那两位均是忧国忧民之人,然而忧国忧民之人也有私欲,臣只是想请王上知道这一点罢了。”

    赵王了悟。

    靳相说这话,只是为了一点:把握好和那两位江湖客相处的度,不要让他们过多参与赵国上层决策。

    赵国是赵王的赵国,赵国人的赵国,而不是孟玉和敛雨客的赵国。

    他们可以帮助赵国,也可以对赵王提出意见,必要的时候当然也能是幕僚,可是他们绝不能主导赵王的想法,引导赵国的走向。

    先前那两位江湖客让赵国出兵,这已经让靳书廷很不安了。

    诚然出兵符合所有国的利益,可是赵国也会实打实地伤筋动骨。

    靳书廷有十成的把握确定,如果赵王不答应出兵,孟玉和敛雨客根本不会留在赵国这么长时间,帮助他们培养捉妖人才也无从谈起。他们的确会杀掉郝舍君那几个妖,可是剩下的就要赵王自己来了。

    要获得他们更多的帮助,赵王就只能付出点什么,比如出兵。

    靳书廷和赵王一样,分得清何为大义。

    但是她更想说,不要让他人利用大义,推动赵国来成全他们的私心。

    “靳相所虑,本王知道了。您所言确有道理。”赵王肃容道,“今后我会把握好分寸的。”

    靳书廷欣慰地点了点头。

    赵王赵长绮有吞吐天下之志,靳书廷早已知晓。

    武国那位年少登位的武王,同样有着足以燃烧一切的野心,光从对方登位后的动作就能看出,她虽年少,但可不是个花架子。

    面对宿阳的指责,她稳如泰山,面对纷纷扰扰的流言,她毫不在意,冷静地拉拢盟友为自己站台。

    谭国率先响应,接着赵国也响应,翟国态度暧昧,不明确承认自己效忠何人……宋国迟了些时日,没有宣称要效忠武国的燕皇,但用实际行动宣布他们已经不再效忠宿阳的燕皇。

    前段时间,郑国也发去了国书,昭告一国上下,承认迁都朝鹿的子翼才是真皇。

    商悯的武国已经赢得了过半数的强国明面或暗地里的支持,这支持流于表面,却让她免遭围攻,今后不管是发兵还是收拢人才都会更加顺利。

    可同时武国也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如果不是武国地理位置太过特殊,远离大多数强国,她现在必不可能如此安稳。

    赵王大概也能推测出其他国家为什么会支持武国,准确地说,是支持燕皇。

    他们在为燕皇造势。

    承认皇帝为正统,那武王算什么?一个臣子罢了。臣子如果僭越登位,人人得而诛之,其中可大做文章。

    承认燕皇地位,是为了掐死武王的成皇路。

    即利用了天下正统与皇权道义,那么便要承担起正统和道义的反噬。

    日后如果各国举兵征武,同样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兵,进可攻,退可守。

    商悯把持住燕皇是给自己找了一条捷径,可等着吧,走捷径是要付出代价的,她必须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武王的声威压过皇帝的声威,否则她就是乱臣贼子,污名加身。

    一刻钟后,商悯进入王宫之中,与赵王议事。

    她听完前因后果,道:“王上可与宋国结盟,利大于弊。”

    “你不是怀疑对方是妖党吗?”赵王深深地望着她。

    “是又如何?大燕倾颓之势不可阻挡,所有人都想添一把火,所有人都想追逐正统之名。王上想,宋王也想,六强国的王没有一个可以例外。”

    商悯笑了,“谁会灭掉大燕?六强国皆可!谁会令碎玉重聚?此事未有定论。赵王可争,宋王可争,天下人皆可争。”

    如果宋国之中藏着白皎,商悯大概能理解对方的想法。

    无非是另起炉灶罢了。

    对方大概是真的已经放弃本体了,丧失了碾压一切的可能性,可从此她所拥有的是无限悠长的寿命,有的是时间和人族的王朝慢慢耗。

    白皎改变了策略。

    从前她倾覆人的王朝,现在,她似乎要重新建立一个独属于她的王朝。

回目录:《天命在我》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