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吉祥如意 > 第四卷:入青云 第一百二十五回 小儿女试穿斗牛服,论婚嫁一年又一年

吉祥如意 第四卷:入青云 第一百二十五回 小儿女试穿斗牛服,论婚嫁一年又一年

所属书籍: 吉祥如意

    第一百二十五回:小儿女试穿斗牛服,论婚嫁……

    第一百二十五回:小儿女试穿斗牛服,论婚嫁一年又一年

    吉祥没有料到如意会回来!

    半年不曾相见,突然见到如意坐在自家的炕头上写字,吉祥就像做梦似的,心想:早知如此,我就穿着斗牛服回家了!就是被母亲罚跪搓衣板也值啊!

    不过,现在还来得及。

    吉祥说道:“我……我衣服脏了,先去换衣服。”

    吉祥提着包袱冲进自己的卧室,心急火燎的换衣服。

    越是着急,就越容易出错,他解开衣服的时候,把交领上衣腋下的衣带拽成了死结!

    急的他用力一拉,把衣带给拉扯断了,穿上金光闪闪的斗牛服,还对着镜子照了照,吉祥深吸一口气,打开房门,走了出去。

    却不见如意,只有父母在家里收拾堆成山的贺礼。

    吉祥忙问:“如意人呢?”

    “她写完了礼簿,回家看如意娘熬那个洋柿子果酱去了。”鹅姐低头拆开一盒贺礼,把里头的燕窝拿出来,说道:

    “这燕窝不错,是来寿家的送的,是好东西,你把燕窝给如意娘拿去,给她补身子用。秋天干燥,好好滋补——你怎么穿成这样了?”

    鹅姐擡头,看到穿着大红斗牛服的吉祥,忙道:“快脱下,别穿这个出门,让外人瞧见了不好,还以为咱们家升官发财了呢。”

    如意走了,没能看见他锦衣还乡、威风凛凛的样子,吉祥很失望,说道:“这是斗牛服,是张公公给我的,我拿回来给穿给你们瞧瞧。”

    鹅姐夫放下手里的活,围着吉祥好好的欣赏,“我儿子穿这个真威风啊!真有官样,不过,你私底下穿给我们、如意一家、九指等人看看就行了,别穿出去啊,难免惹人眼红,明箭易躲,暗箭难防,咱们以前怎么过,现在还是怎么过。”

    鹅姐夫赚了一万两银子一回家就跪搓衣板呢!也是闷声不响的性格。

    吉祥只得又回去,换了一身他当看门小厮时穿的半旧不新的衣服,然后拿着燕窝出门。

    鹅姐又叫住了:“你把斗牛服包进包袱皮里,拿给如意娘看,她辛辛苦苦养你一场,让她也高兴高兴。”

    吉祥照做,拿着两样东西去了如意家的厨房。

    厨房是九指叔牵头帮忙新建的,一应炉灶、刀具等等,都是重新置办的,明亮齐整,如意娘在一个红泥小炉上熬果酱呢,酸酸甜甜的气味,但又不是橘子蜜饯,这东西红红的,就像火似的,吉祥从未见过。

    “吉祥回来了!”如意娘把木制锅铲给了如意,“要不停的搅拌,小心熬糊了。”

    如意娘走过去,伸手摸着吉祥的脸和肩膀,“好像又高了,还瘦了,得好好补一补,你想吃什么?我给你做。”

    “我中午吃过了,还不饿。”吉祥把鹅姐转送给如意娘的燕窝拿出来,“这我娘给的,你拿去吃。”

    又拿出斗牛服,在手里抖开,“这是张公公送给我衣服,斗牛补子的红袍子,好不好看?”

    “好看!”如意娘伸手想摸一摸,但是想到自己的手因常年下厨,杀鸡宰羊的,很是粗糙,怕勾了丝,中途把手缩回去了。

    吉祥看了,很是心酸,说道:“您随便摸,没事的,我的手更糙,摸了一点事没有。”

    如意娘就摸了摸,乐的合不拢嘴,如意也很高兴,一边搅拌洋柿子果酱,一边说道:“穿起来给我们瞧瞧。”

    终于可以穿给如意看了!

    吉祥喜滋滋的把斗牛服穿在外头,如意笑道:“衣带没有系好,胸口和背面的斗牛补子有些歪。”

    如意把搅拌果酱的木勺给了如意娘,走近过去,把他的衣带重新系了一遍,还退后几步敲了敲,“这下穿正了,你走几步官步瞧瞧。”

    方才如意靠近给吉祥整理斗牛服时,感觉到细细软软的手指在自己的腋下和腰间挪动,吉祥身子僵直,还屏住了呼吸,生怕中午喝酒的酒气喷到如意了。

    如意要他走路,他就梗着脖子走,双手双腿都不听使唤了,就像提线木偶似的,不像走路,倒像是中风打摆子似的。

    逗得如意哈哈大笑,如意娘也忍俊不禁笑道:“别笑了,头一回穿这个稀罕物,等以后穿习惯就好了。”

    如意心痒痒,说道:“快脱下来,给我也穿一穿这个稀罕物。”

    吉祥就脱下斗牛服,想起在卧室因心急而把衣带扯成了死结,吉祥计上心来,故意把斗牛服的衣带也扯成了死结!

    如意说道:“你别瞎扯,再扯衣带就扯断了,我来!你把胳膊张开。”

    如意解开了衣带,帮吉祥脱下斗牛服,穿在自己身上,撩起衣摆,震了震衣袖,摸着并不存在的胡须,学着戏台上的大元帅,正色道:“众将听令!”

    吉祥和她从小玩到大,立刻心领神会,在地上打了个半跪,“末将在此!”

    如意说道:“你把唐僧师徒给我抓来!”

    吉祥笑嘻嘻的,“怎么从三国变成《西游记》了。”

    如意又道:“林冲,你敢违抗本官命令,本官将你发配到山神庙草场。”

    又从《西游记》变成了《水浒传》。

    吉祥拿起一根柴火当长矛,扮演林冲,“你这个狗官,拿命来!”

    作势就要追“狗官”如意,如意穿着斗牛服,咯咯笑着在厨房乱跑,吉祥在后头追,故意追不着。

    如意娘熬着果酱,看着他们围着自己笑闹,一如小时候那样。

    两人闹了好一会,如意才脱下斗牛服,叠好,还给了吉祥,吉祥说道:“你喜欢就拿去,反正我平日也不穿。”

    如意说道:“你拿回去,万一混到御前当差,你就有机会穿这件了。”

    吉祥就把斗牛服收起来,这是如意娘已经果酱熬好了,吉祥很好奇,“这是什么水果熬出来的?”

    如意娘就把洋柿子的由来说给吉祥听,“……天气一冷就不结果了,又不经放,我就照着熬桔子酱的路数,把这东西切碎了加糖和蜂蜜熬煮,把水熬干,做成果酱,你尝尝。”

    吉祥尝了一勺,酸酸甜甜的,“好吃。给我一罐子,我带到军营里,当甜酱夹在馒头里吃。”

    如意娘答应了,“总共就熬了两罐子,你和如意一人一罐。明年我想去郊外弄一块地,多一种一些,今年都不够吃了。”

    这时,吉祥注意到菜篮子里还有一种圆圆的,像鹅卵石般的根茎类的食物,“这是什么?像芋头,但是长的很光滑,没有芋头丑——也是我爹从海外弄来的蔬菜?”

    如意娘点点头,“我也晓不得,反正这东西是从土里挖出来的,一挖挖一串,你方才吃的东西叫做洋柿子,这个东西就叫洋芋头吧。”

    如意问:“这东西怎么吃?像芋头一样捂在炭里烤熟吗?”

    如意娘说道:“这东西吃法我按照做芋头的路数烤过、蒸过、煮过,还和肉在一起炖过,每一样都很好吃。是个好东西呢,这三天我变着花样给你们做着吃。”

    “我今天反正要开油锅炸麻花的,等炸完了麻花,我就把这东西也切了炸一炸试试,反正什么东西炸一炸都好吃。”

    如意娘是吃过苦、挨过饿的人,她对食物的态度近乎虔诚,而对食物最高的尊敬,就是想方设法琢磨食物的各种做法,每一种做法都能展现出食物的各种风味。

    麻花是脆的嘛,炸脆的食物存放的时间更久一些,如意娘就把洋芋切成薄薄的片,炸成了脆皮。

    如意第一口就爱上了,吃了三天的炸洋芋片,把脸都吃圆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且说来寿家的因吉祥从看门小厮变成七品武官的事情得了“刺激”,想着自家要从孙子官哥儿开始,往下数三代才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像以前的张家一样变成书香门第,走文官这条路。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来寿家的钱财足够支撑三代人啥都不干,只读书就行,但将来也不晓得官哥儿的重孙辈是不是读书的料,希望渺茫。

    走武官这条路就不用活活熬死三代人的代价来“洗白”身份了。

    来寿家的能混到今天,靠的是心思活啊,就想着别在一根树上吊死,想法子给官哥儿再铺一铺其他门路呗。

    于是,来寿家的就备了厚礼,亲自上门恭贺吉祥高升。

    她送的是上好的燕窝,鹅姐在二门里伺候,是识货的,懂得来寿家的诚意,就把燕窝送如意娘吃,滋补身体——好东西鹅姐都会留给如意娘这个好姐妹。

    这来寿家的是留了心,也不晓得她从那里得到了的消息,晓得吉祥回家探亲,第二天,她又提着厚礼来四泉巷了!

    来寿家的颇有些“三顾茅庐”的意思。

    吓得在井亭了杀鸡宰鱼的鹅姐夫赶紧洗了手过去迎接,“哎哟,我的青天大老娘啊,劳烦您又跑一趟,有什么事情您吩咐就行了。”

    鹅姐夫身上有鸡毛,裤腿有鱼鳞,儿子和如意一回家,他就忙前忙后,脚不沾地,想把两人养胖一些,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家庭主夫。

    别人不晓得鹅姐夫赚了多少钱,但是来寿家的门儿清啊,她在鹅姐夫这里投了五千两银子,赚了四万五千两!所以来寿家的掐指一算,就晓得鹅姐夫也是小富翁,就是藏富罢了。

    来寿家的笑道:“什么吩咐不吩咐的,咱们的交情可不浅啊,快别说这种话,听起来怪生分的——我就是来瞧瞧大侄子。”

    想当年,鹅姐为了给如意寻门路,也是费了好多心机,在一个飘雪的夜晚,特意要鹅姐夫驾车“偶遇”回家的来寿家的。

    鹅姐夫驾车送了怕冷的来寿家的回家,来寿家的不想欠人情,就指了承恩阁这个“冷衙门”,要如意去这里当差——这里更容易混出头。

    以前鹅姐一家巴结来寿家的,给如意找门路。现在轮到来寿家的来鹅姐家里,为孙子官哥儿找门路。真是风水轮流转。

    来寿家的如此有诚意,鹅姐和鹅姐夫请她上坐,把正在如意家里劈柴禾的吉祥叫回来招待贵客——人家来寿家的指明要看“瞧瞧大侄子”嘛。

    来寿家的开门见山,“晓得你难得回家一趟,我就不啰嗦了,实则是为了我那孙子来寻门路的,我就问问,像我们这种人家,如何走武官这条路?文官要等三代之后才能参加科举,在我闭眼之前,是看不到家里有人当官的。”

    吉祥问道:“官哥儿多大?有练武的底子么?”

    来寿家的摇头说道:“没有,他五岁开蒙读书,现在十岁——不过,他现在开始习武还来得及吧?”

    吉祥说道:“练童子功肯定有些晚,但也不算太晚。像官哥儿这样正经读过书的人,其实可以考武举的,武举有一项是策论,要写文章,像我这种没读过的书肯定考不过。”

    又道:“当今正德皇帝崇尚武德,很重视武举,在正德三年的时候,就颁布了《武举条格》,和科举的乡试一样,都是秋天的时候考。只要家世清白,没有作奸犯科之辈,文韬武略都懂一些,没有什么追溯到三代不得为奴的苛刻要求,都可以报名比试。”

    “就像骑射,九发三中就算过关,反正比我们豹子营选拔简单多了。具体还要考什么,我就不太清楚了,您老去找考过武举的人打听,官哥儿毕竟还小,如果他有心走这条路,找几个武师练几年,说不定能够考出来,考出来武举之后朝廷就会授官,这比我们当兵强多了。”

    都当过家奴,吉祥靠自己得了官身,也尽力拉拔一下想往上爬的同类。

    来寿家的听了,觉得有希望,便回家张罗此事。

    鹅姐依然要鹅姐夫驾车送来寿家的回家,如意把如意娘刚炸出来的洋芋片包起来,送到马车上,给来寿家的带走。

    鹅姐和如意目送着马车消失在巷子口,很是感叹,“都是为了后人的前程四处奔波,希望一代比一代强。幸亏你当初说动了我让吉祥参加豹子营选拔,昨天看到吉祥穿着斗牛服神气的样子,我晚上都不曾好睡,差点把吉祥这孩子耽误了。”

    三天假很快就过去了,如意把娘炸的洋芋片带进了颐园,分给了胭脂红霞等人,园子里就没有不爱吃的。

    王嬷嬷自打回到颐园之后,晚上就不住值房了,若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下午就早早的回家,和丈夫王善相伴,反正如意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这一回王嬷嬷养病半年,一直是丈夫王善贴身照顾,外甥女腊梅也时常过去陪伴,但腊梅已经嫁人,有时候也要回家看看。王嬷嬷和王善的相处从最初的疏离别扭,到慢慢习惯。

    两人的关系倒不是旧情复燃、老夫老妻聊发少年狂什么的,更像是多年的亲人或者是朋友,王嬷嬷的眼病让两人明白了其实岁月并不漫长,他们已然老去,正在走向生命的尽头,只要不是相看两厌,两人其实可以相伴度过余生。

    失去孩子的痛苦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变成一种羁绊,夫妻两人一对眼神,就明白对方心里想着什么,沉默着拍一拍的对方的手:是的,我明白你此时正在痛苦,我也是。

    三个月后,秋去冬来,季风起,杨数和鹅姐夫又带着众人给的本钱南下组建了商队,下了西洋,这一去,估计又是三年多才能回家。

    东府里,秋租收上来了,年底算总账的时候,夏收又带着通州宝庆店四万银子的利润回来了。

    二小姐张言华果断凑了五万两银子,全部还给了西府!

    周夫人不理解女儿为何要这么做,“秋租加上宝庆店的利润,统共就七万两,你还西府五万,就剩下二万两,眼下要过年,下一次收入要等明年收了春天的租子,这点钱花起来捉襟见肘,府里的下人都怨声载道的,你还三万就不行了,剩下两万明年再还,反正西府有钱,又不着急等这些钱用。”

    张言华说道:“父亲的脸伤已经养好,可以出去见人了,这一出去,就得花钱。我得在父亲把钱库里的钱拿走之前,抢先把钱都还了,无债一身轻。”

    “剩下两万要过年、过日子,还要熬到明年收春租才有新的进项,我就不信父亲还执意把这些钱都花掉——如今皇上一直没有批下五万盐引,就是不给咱们了嘛,如此一来,父亲就没有理由再找西府借钱,借了拿什么还呢?皇上拒给盐引,人家西府又不是冤大头。”

    “你——”周夫人被堵得说不出话来,这也就是有老祖宗撑腰的亲闺女敢这么做,断了亲爹的后路。

    否则,她也好,大儿媳妇夏氏也好,都是万万不敢用这种手段“对付”一家之主的。

    夏氏的病已经痊愈了,东府欠债也清了,张言华本打算把在年底把管家之权交还给大嫂,可是夏氏病愈之后立刻诊出了喜脉,且怀像不太稳,需要静养。

    老祖宗发话说,要夏氏安心养胎,张言华继续主持中馈。

    次年开了春,如意收到苏州王延林写的信,她嫁给了朱希召。朱希召带着她在各地游历,抄录宋元两代状元们的墓碑,打算编写两本状元录,王延林跟着夫婿游山玩水,吟诗作画,神仙眷侣般。

    如意很为王延林高兴,女子能够走出去多么不容易啊。

    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定国公府传来喜讯,定国公夫人张德华生下一子,母子平安。

    把老祖宗高兴的,下令十里画廊连续点灯三夜,庆贺重外孙的到来,从此百年定国公府也有张家人的血脉。

    夏天到了,又入了秋,又是一年的中秋节,东府二小姐张言华和魏国公定了婚,钦天监合了两人八字,把婚期定在明年二月,也是二月十八——去年这天正好是张德华出嫁的日子!张言华即将成为魏国公的续弦,成为魏国公夫人,两姐妹年纪轻轻就都是国公夫人了。

    但是,魏国公已经在今年春天的时候,回到了南京祖宅魏国公府——魏国公一脉世代镇守南京,这是从大明永乐年间就定下来的祖制,之前是因这个第七代魏国公年幼无知,被召到京城读书明理,现在他早就成年了,得需回到南京,履行历代魏国公的责任。

    如此,张言华嫁给魏国公就是要远嫁到千里之外的南京,很可能此生都无法回京城了!

    张言华听到婚讯,愤怒的跑去质问母亲,“这样的婚事肯定不是一蹴而就,应该在暗地里早就开始谈婚论嫁了!您一直都知道对不对?您明明知道我不想成为魏国公的续弦!明明知道我会反感这门婚事!您就是这样做了!可笑我傻乎乎的一直蒙在鼓里!”

    周夫人早就料到女儿有如此反应,说道:“不仅是我,你父亲,还有老祖宗、咱们家太后娘娘、甚至夏皇后都是乐意促成这门亲事的,女儿啊,都是为你好。”

回目录:《吉祥如意》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