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作家 | 港台海外 | 外国文学 | 青春校园 | 都市 | 韩流 | 影视 | 历史军事 | 古代文学 | 短篇 | 读书评论 | 最新资讯 | 更新
网络原创 | 言情 | 玄幻奇幻 | 科幻 | 恐怖灵异 | 仙侠修真 | 武侠 | 侦探推理 | 官场小说 | 鬼故事 | 盗墓小说 | 传记纪实 | 作家列表
  努努书坊->《新宋》->正文
第三卷 燕云 第三十三章 山河百战变陵谷(一之全)

  太平中兴十二年,冬十月庚戌朔,十五日,癸亥。

  这一日,正是二十四节气中所谓的小雪,大河以北已经进入朔风凛烈的孟冬而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宋朝农民来说,这时候都是忙碌的时节,许多作物需要在此时收获,地里的小麦,也需继续好好看护。但在这一年,至少在河间府、莫州地区却是没有多少农业存在了。到处能见到的都是荷戈持矛,腰挎大弓的士兵,偶尔能见着的平民,不是俘虏,就是被抓去服苦役的奴隶。

  此时无人能精确统计宋朝在河北地区损失了多少人口。在宋廷官方的人口统计中,除非某个家庭中没有男丁,才会记录下女户主的名字,否则他们只会统计负有纳税义务的男丁,[1]只有在需要赈济灾荒时,他们才会由地方官府临时性的统计包括妇女在内的全部人口的数量。而实际上,对客户的统计已经是一个难题,更不用说还有广泛存在的数量令人咋舌的隐户。在战争开始时宋廷对计划南撤百姓的河北八个州的人口估计是超过两百万,而事实上,虽然有些州县几乎是虚惊一场可最终卷入战争的地区也远不止这个八州卫

  尽管南逃的百姓数以十万计,已经给宋廷构成沉重的压力,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在卷入战争的百姓中那仍然只是属于少数。即使辽军谈不上格外残暴,但直接或间接的因这场战争而无辜死去的百姓也肯定远远超过二三十万这样的数字,而被辽军掳走的人口更不知道有多少。

  一些百姓被辽军驱使随军承担各种劳役,临时充作家丁驱使,甚至被迫直接协助他们作战:还有更多的百姓则被陆续送往辽国国内,少数安置在上京,大部分则被送到东京道。对于辽国的君臣们来说,他们或许会选择在那儿建立起大量的直接效忠于辽国皇帝与契丹贵族的汉人州县,这不仅能带来长久而可观的收入,也无疑有助于制衡渤海人的力量。此外那边还有辽国的出海口,若想要将掳获的人口变成直接的收入,也必须在东京道进行。用最保守的估计,已经被送至辽国的百姓也肯定已经超过了十万,也许有二十万甚至更多,而这些人中,至少会有两三成死于路途之中。

  但还有更多的人口没有来得及运走。因为宋军沿途的袭扰,还有被掳宋人规模虽小却持续不断的起义暴丵动,都大大延缓了辽人转移被掳百姓的速度。不去计算那些分散随军的被掳百姓,仅仅在肃宁、君子馆至莫州一带,就还有十几万被俘的宋朝百姓被分散看管。

  或许是命运弄人,自萧阿鲁带冀州之败后,高革的任务,竟然便是负责看管、镇丵压这十几万“奴婢”。

  尽管萧阿鲁带之败与高革其实没有多少关系,但按大辽的军法,高革也必须受连坐之罪。幸好他有袭破观津镇、缴获宋人大量辎重之功,又有同僚为他求情,才算将功折罪。但他没有任何背景,而萧阿鲁带显然也已经在皇帝那儿失宠,自顾不暇,更不能帮到他什么,顺理成章的,他便被打发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遣。对于高革来说,尽管他也不想继续对宋朝作战,可如今的这个差遣却更加令他饱受折磨。

  在众多的“掳获”当中,拥有一技之长的各种工匠、身强力壮的男子、以及略通医术者,这三类人被视为相对贵重的财产,首先被挑选出来,送往东京道,于是在暂未送走的人中,女人占到很大比重,然后便是体格较差的男子—大部分情况下,辽军为了嫌麻烦,是不会掳掠老人与小孩的,而是让他们自生自灭,因此掳获当中这二者很少。韩拖古烈回来后,尽管两国夕已经重燃战火,但辽国皇帝为了表达投桃报李之意,又向河间府释放了数千名几近奄奄一息的老幼宋人。这件意外的事丵件让高革很松了一口气,虽然皇帝也许只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这些人若继续留在这边,铁定都熬不过一个月,不是被饿死也会被冻死,这样的话对辽主一点好处也没有,将他们扔给河间府,既算是还了宋人不留韩拖古烈等人之情,又多多少少给河间府的宋军增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但即使如此,如今还在高革看管之下的那些“掳获”的境况,也令人不忍目睹。他们每日只能得到一点点食物,绝大部分人也没有御寒的衣服,每天都有人死去,被随随便便挖个坑埋了。

  讽刺的是,也便因为这个原因,每天都有各种高革以前想都想不到的达官贵人派人来找他,只因为他可以决定哪些“掳获”可以先行被送回辽国—谁都不希望自己的“财产”有过大的损失。为此,高革得罪了不少人,却也攀上了许多关系。其中最显赫的,则莫过于当今皇帝的堂弟郑王耶律淳殿下。

  耶律淳的父亲和鲁斡是当今的皇太叔,在耶律乙辛之乱时,耶律乙辛曾经想过拥立当时还很小的耶律淳,这样他就可以与其时颇有实权的和鲁斡结成联盟,但是后者明智的拒绝了他,而是选择了站在当今皇帝一边,尽管在平叛方面,他并不积极。而事后,和鲁斡亦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不幸的是,尽管本身属于汉化较深的一支宗室,又是与皇帝血缘最近的近亲,可和鲁斡在太平中兴的权力斗争中,却站在了许王萧惟信一边,结果受到萧佑丹毫不留情的打击,直到几年前,萧佑丹才原谅他,让他出任东京留守。父亲的错误也连累到耶律淳三兄弟,耶律淳虽然已晋爵为郑王,但已经三十岁的他,一直只担任一些宫廷闲职,此番他率三千私兵随皇帝南征,亦未获重用,只是一直跟在皇帝身边。但他在战场虽未立寸功,打草谷却收获颇丰,仅他私人掳掠的“奴婢”,便有两三千人,更不用说还有各种贵重财物一一并且所有这些,此时都已经随他的一部分私兵一道,被安全的送回了辽国。

  这其中高革自然出力不少。皇帝对这个堂弟与他一家子,既没有特别讨厌,也没有特别喜欢,但耶律淳一家的影响力,在太平中兴年间的大辽,却的确衰退得很厉害。所谓的“皇太叔”近于一种尊称,那只是契丹古老的继承传统的一种残存痕迹,而非实际上的继承顺位。因此,高革的帮忙,绝非理所当然的,而耶律淳也心知肚明。

  虽然只是和鲁斡的幼子,但三十岁的耶律淳因为出色的汉学修养,被认为很有机会在朝廷中担任要职,高革曾经听到过一些传闻,若非发生战争的话,这位郑王殿下很有可能被派到南朝汴京担任驻宋正使。而另一些传闻则说倘若两朝议和成功的话,这位郑王殿下也是大辽送往南朝的质子的首选一

  不过,高革肯帮耶律淳出力,原因倒很简单。他对这位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温文雅尔又显得英明能干的郑王,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好感。而对于他的这份差遣,高革则近于自暴自弃—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莫州,这固然是因为绝大部分的“掳获”都安置在莫州,但更重要的,却是他根本不想去肃宁—因此,得罪谁,帮助谁高革完全是凭感觉行事。

  然而,尽管高革有意无意的想要远离这场战争,但几乎战局的每一个变化,他都能很快的感受到。

  *************************************************

  虽然在大辽,高革如今只是一名无足轻重的将领,麾下统率的不过三千渤海军—还是由各次战役中被打散打残的部队拼凑而成的。但莫州却正好处于重要的联系孔道之上,因此,每一点风吹草动,他马上便能有所感觉。

  进入十月份以后,局势的变化是如此明显。

  在萧忽古保障了官道的安全之后,辽军便加快了南北运输的节奏—这次南征,并非是大辽过往所熟悉的那种战争,他们事先也主动做出了许多的调整,比如让伤兵提前归国,让一部分家丁押运先期的掳获回国,如此可以有效的减缓补给压力。尽管如此,在战斗以外的部分,辽军仍有许多的不足,直到战争进行了半年这些方面的运转,才看起来变得像模像样。

  可这样的改变,却产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后果—在辽军中,不乏许多位高权重的人,私下里认为这是南征马上就要结束的征兆卫一时之间,谣言四起,军心浮动,整个河间、雄莫地区,不仅士兵们对结束战争翘首以待,甚至传言不少重臣都在皇帝的金帐中公开议论退兵之事,对耶律信不利的言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胆。连耶律淳有一次来莫州,也私下里劝高革做好退兵的准备。

  虽然高革心里对此大不以为然——一拨押送粮车的队伍数日之前才经过莫州,押粮的将领告诉他,因为战争的缘故,五京皆提前征收秋税,如今南京道各州的秋税基本已经征完,大部分都已经运至析津府与涿州,如今两城之内,粮草堆积如山。这可丝毫看不出皇帝与耶律信有撤兵之意一然而,讽刺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似乎是坐实了这些谣言。

  十二日,南京急报至金帐,易州失守。而且,宋军是自河东而来。灵丘、飞狐都已被宋人攻克卫

  这件事情很难被瞒住。

  易州与金陂关的汉军全部降宋,耶律赤仅以身免,容城也已向吴安国投降。宋军如今应经能够抄掠辽国境内通过雄州的官道。南京道从未如此紧张,那里已经有一百年未逢兵乱了。

  此事带来的震惊可想而知。刁咐真正让人担忧的,却是在耶律冲哥的奏章没有到来之前,无人知道西京究竟发生了什么—虽然此时没有收到可靠的报告,但人人都能猜到,最起码飞狐一失守,蔚州多半也不会太平。

  当然,此事的确也沉重的打击了耶律信—这是从信心上的致命一击,在此之前,因为一直无法取得外交上的成果,厌战的情绪本就已经在金帐内外显露出来而易州失守的消息,让许多鼠目寸光的人再也不相信辽军能取得更大的战果,见好就收的心态甚至从皇帝身上流露出来。

  至少高革听到的情况是如此。

  许多人都能看出来局面对兰陵王的不利,若说耶律信有什么害怕的事情,皇帝终于开始动摇,这必然是其中之一。

  有时候,高革都不知道自己期望发生什么。这看起来应该是个好消息,但是他却也并不感觉多么高兴。对于故国的同情始终纠缠着他,可做为一个将领,他却又有些同情耶律信。他希望辽军打败仗么?这个答案是模糊的。当他在南宫县城,看着辽军屠丵杀时是一种感情:但当他在黄河边上,看着他自己的袍泽,还有一些好友,一个个死在宋军的刀下、箭下之时,却又是另一种感情。

  高革不知道耶律信的计划,但在有些事情上,他的感觉与众不同,至少与耶律淳不同。比如他不认为韩宝在安平有什么危险,宋军看起来咄咄逼人,但倘若他们果真有把握一战而胜,他们早就动手了卫战场上的僵持,原因只会有一个,那就是双方都没有太大的把握,双方在衡量利弊得失,双方都在等待更好的机会一

  而且高革也坚信耶律信只是在等待机会。不过,许多人都认为河水结冰对大辽有利,可另一方面来说,南朝的统兵将官也不蠢,他们肯定也在等待什么。

  虽然很难想象他们所等的是吴安国。

  要知道,倘若传言可靠的话,那个吴安国就是率数千之卒,五日之内,连下三城卫

  除非走投无路,大约不会有哪个主帅会将希望寄托在这种事情上面。急报传至金帐之初,大辽君臣甚至几乎无人肯信。那条道路,换上一些将领,走五天都不见得能走到易州卫但也只有这个理由可以解释,为何耶律冲哥那儿一点消息也没有。就算是耶律冲哥,大概也来不及做出反应。

  总而言之,不论耶律信此前的计划是什么,也不论南朝此前是何打算,因为易州的意外,一切都开始变化。

  易州失守之后,太子与陈王萧禧立即派出一支先锋南下捉住范阳—原本他们打算一鼓作气夺回易州,但很快就发现已经无此必要,宋军并未坚守易州,他们动用火丵药,炸毁了易州与金陂关的城墙,烧光了易州的粮草积蓄,将易州城洗劫一空—这方面宋军与辽军没有什么不同—然后就迅速转移了。定州兵与太原兵可能撤回到了定州境内,但吴安国却南撤到了易州东南与宋朝交界处的容城。

  因为容城靠近范阳至雄州的官道西侧,便离雄州也是极近,一时之间,雄、莫震动。

  任人都可以看出来,吴安国这数千精骑,不仅隐隐威胁着辽军的粮道,甚至对于安平的韩宝,也是一个隐患。

  对于辽军来说,这等于是卧榻之侧,有个敌人持刀侍立,绝对无法容忍。

  但对于高革来说,这其中却似乎有更大的迷雾。

  宋军如此煞费苦心,担着风险一路攻克灵丘、飞狐、易州,难道就是为了吴安国这区区五千人马进入南京道么?倘是如此,他们早一点绕道井陉,经由定州北上,效果不也是一样的么?

  *************************************************

  高革跪坐在他的官衙之中,一面欣赏着一个宋人俘虏在他面前表演点茶的技艺,一面几乎是身不由己的想着这些与己无关的事情。他所居住的官衙是南朝莫州知州府,这座建筑完全是宋人的风格,精致、色彩简单、不尚宏大。但最后一个特点或许是因为地方的财权受制所致,据说在南朝,地方官修葺官廨算是很重大的事情。但不管怎么说,高革还是很喜欢这样的建筑。只要有可能,他便不愿意住在营帐里。

  可惜的是,这样宁静的时刻无法长久,一个家丁匆匆走到门外,呈上一封密封的公文。高革只得起身离去,带着木匣回到他办公的房间,从腰间取出一把小刀打开匣子。

  木匣里面是一封简短的命令。

  这道命令用契丹小字写成,上面有兰陵王耶律信的印章。耶律信命令他立即点齐两万名宋人,在十七日日落前务必亲自押送至雄州,听候萧忽古差遣。耶律信并允许他调动一千兵马,他在莫州的职责暂时交由他的副将代掌。

  将这道命令反复的在心里面默读了几遍,高革心里面忽然生出一个预感。

  他觉得他在莫州的职务结束了,并且,他觉得自己再也不会来莫州了。

  他走出房间,唤过一个亲信的家丁,沉吟了一下,最后说道:“去,即刻收拾好行李。

  “郎君,这是要回国么?”家丁试探的询问中,流露出一丝期待。

  高革默默的摇了摇头,过了一会,才简单的回道:“去雄州。

  但出乎他的意料,这个回答,却让家丁的脸上立即露出欣喜之色,便见他答应一声,欢天喜地的退了下去。

  ***************************************************************

  同日,肃宁。辽主金帐之内。

  皇帝耶律浚头戴紫皂幅巾,身穿红袄窄袍,腰间围着貂鼠扦腰,坐在一张胡床上,望着他的将军大臣们。包括耶律信、萧岚、萧阿鲁带、韩拖古烈在内,群臣十余人分成两列,肃立帐中。他们的穿着几乎都是一模一样,每个人都穿着墨绿色的左衽裘衣。这寓意着在战争之中,他们遵循契丹人古老的传统。

  耶律浚的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上,最后落到了萧岚的脸上,他的脸色苍白神情十分难看。

  “萧岚,你是在劝联班师么?!

  “陛下,师巫[2]占卜,兵久不祥。”萧岚完全没有在意皇帝的怒气,更是看都不看一眼一脸愕然的耶律信,又继续说道:“南征以来,本朝屡战屡捷,兵威宣于四海,宋人震憟,万国咸知我大辽强盛,远胜汉唐。陛下用兵河北,本意不过是想对南朝略施薄惩,既已得意,自当早息兵戈,如此天下亦知我大辽非是好战逞强,只是因南宋不义,不得已方兴兵征伐,使其知罪。

  “你倒是会说话卫”耶律浚冷笑一声,讥讽的说道。

  “陛下卫”让耶律浚意外的是,萧岚尚未回话,萧阿鲁带便迫不及待的出列欠身说道:“臣也以为是班师的时候了。

  “萧阿鲁带卫连你也怯懦了么?卫”耶律浚怒声喝道,在这帝王之怒的威压下,有几个大臣不由自主的颤抖了一下,但耶律浚的怒气仿佛完全被激发出来,他猛的起身,指着萧阿鲁带,高声骂道:“你也把胆子也丢在冀州了么?区区一个吴安国,便将尔等吓成这般模样?

  冀州之败,实是萧阿鲁带生平奇耻大辱,不料此时竟被皇帝公然嘲骂,萧阿鲁带一张老脸涨得通红,但是他对皇帝十分耿忠,嘴上并不退让,仍然高声回道:陛下,臣虽败军之将,然陛下既然仍委臣主南枢密院,则臣有事不敢不言卫区区一吴安国何足道哉?是吾师兵久已疲,部族不安,士卒皆生归意,若不速归,恐悔之无及!

  “陛下息怒,萧老元帅乃是一片忠心。”韩拖古烈也连忙出列说道,“吴安国虽然侥幸攻破易州,却并不敢据守,可知其兵、粮皆有不足,南京尚有数万精兵对付一吴安国,绰绰有余。然则灵丘、飞狐、易州接连失守,此事难以隐瞒,属国之兵,不免各生异心,部族之军,皆有恐惧,宫分、汉军或有家业在西、南两京者,亦不自安。人心如此,诚可虑也。

  韩拖古烈话音方落,仿佛事先商量好的,萧岚便马上接着说道:“况且用兵之道,进退以时,南朝亦天下大国,不必毕其功于一役。此番用兵,虽则南朝皇帝年幼轻率,不肯议和,然臣以为此亦不足为虑。我契丹之长,不在较一日短长,如今河北道路已熟,今岁退兵,稍作休养,明秋再来,如此方是长策。到时南朝肯和便罢,若不肯和,那点岁贡,难道我们不可自己去取么?

  耶律浚看看萧岚,又看看韩拖古烈、萧阿鲁带,抬起的手臂,终于无力的放了下来。这三个重臣一唱一和的,可他知道,萧岚的话,是给他留面子,而萧阿鲁带与韩拖古烈的话,却是正中要害。

  退兵班师的事,早就应该摆上台面了。尽管耶律信还想做最后一搏,但是,大辽的大军在河北,如今的确已形同鸡肋。进取有所不能,退兵则不相颜面无存,而且恐怕还会招致宋军的报复,再次将战火引入国内。而更麻烦的是,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有点长了,各族的将士们都已经渐渐失去了最初的士气,取而代之的是思归之心。而且,就算是大辽,就算是整个草原,战马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整个夏季、秋季都在河北作战,动员的战马有数十万匹—这是他最可自傲的资本,耶律浚敢称他的治下是大辽最鼎盛的时期,这就是最主要的证据—但是,如此长时期的战争,对于保持战马的数量与健康显然不会有任何的益处。在农业方面,因为陆续征调了可观的汉军,尤其是负责后勤与运输征调的农夫,这无疑严重的损害了各地的生产,州县守令,更是怨声载道一

  在这个时候,吴安国五日之内,连下三城,攻破易州,侵扰南京道,的确是立即将原来所有的矛盾激化了。

  耶律浚心里面很清楚——军心不稳,既是事实,亦是借口!

  他心中很难说不想退兵,但是他同时也寄最后一丝侥幸于耶律信,希望他能带给他一个奇迹。所以,在任何别的臣子面前,他仍然坚定的支持耶律信。

  即使反对耶律信阵容已经如此庞大卫

  非止此时在金帐之中说话的这三人,南京的萧禧、西京的耶律冲哥、雄州的萧忽古……甚至连安平的韩宝,都态度暖昧。而这大帐之内,还有那些没有表态的重臣、将领们,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站在耶律信的对立面的。

  这些事情,耶律浚心里比谁都清楚。

  尽管如此,倘若耶律信仍然坚持不退兵,那么,他也决定继续支持他卫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卫

  这是耶律嗜成功的关键。或者说,这是耶律浚自己觉得他之所以能开创中兴局面的关键卫之前,他选择了萧佑丹:而现在,他选择了耶律信。

  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总不可能没有考验的。

  耶律浚的目光移到了耶律信的身上。

  “耶律信,你以为呢?”

  “陛下……”耶律信此时的神色间,闪过一丝犹豫,这让耶律浚心中生出一阵不快,但耶律信垂首欠身,看不到皇帝的表情,仍然稍稍迟疑了一下,才谨慎的回道:“臣以为,此时非退兵之时!

  “依兰陵王之见,那要何时才是退兵之时呢?”耶律浚未及说话,萧岚已经语带讥讽的质问道。

  耶律信不理萧岚,继续对皇帝说道:“晋国公尚在安平,雄、莫、瀛洲之间尚有大批掳获未及运返国内,若仓促退兵,恐为宋人所乘……一”

  他的话未说完,耶律浚已经愣住了。

  金帐之内,自萧岚、萧阿鲁带、韩拖古烈以下,一个个都面露惊讶之色。一时之间,他们甚至忘记了高兴——关于退兵的事,他们已经秘密谋划了许久,私下里做出了各种交换,换来彼此的支持,重新构建成一个松散的联盟。他们原本预料这将十分困难一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耶律信就这么认输了!

  他的话中,分明是已经同意退兵。

  “那兰陵王以为何时退兵合适?”萧岚生怕耶律信还有什丵么花样,顾不得听他说什么,赶紧追问道。

  “当在风起冰冻之日!”耶律信这次的回答,十分的明确。

  他的话音落下,萧岚等人的脸上,再也掩饰不住胜利的喜悦。其他的大臣将领贵族们也暗暗松了一口气,这也是他们期待听到的答案,而耶律信的主动让步,让他们避免了陷入公然得罪他的处境。他们还拿不准皇帝真实的心意……

  耶律浚神情复杂的望着他的北枢密使耶律信,在这一刻,一种羞怒的情绪,在他心里猛的燃烧了起来。

  他的南征,竟真的要变成一场虎头蛇尾的笑话了!

  在他的心底里,他知道这不失为一个明智的抉择。

  但这只能更让他恼怒!

  突然,他抬起脚来,狠狠的将身边的一张书案踢翻,然后怒气冲冲的大声喝道:“退帐!

  熟知皇帝脾性的大辽重臣们,没有人敢在此时触犯逆鳞。一个个伏低了脑袋装得诚惶诚恐的退出帐外。只有耶律信神情木然的留在帐中,仿佛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正是罪魁祸首。

  *****************************************************************

  同一天下午,深州武强县。

  “吴镇卿的回文到了么?他究竟闹的甚么玄虚?!”宣台行辕之内,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石越一脸的愠色。“飞狐也烧了,易州也炸了卫不遵御前会议的密令不算,连宣抚司的札子也敢不回么?”

  侍立在一旁的范翔与石鉴都很少看到石越发这么大的火,二人面面相觑,石鉴小心回道:“今日尚未收到吴将军的回文。

  当日吴安国连破三关的消息传来,宣台众人,都是又惊又喜,击掌相庆,不料石越拂然不悦。反倒移牒责问吴安国。石鉴与范翔虽然在宣台掌机密文字,却都不知道内情,只隐约猜到吴安国此是奉秘计行事,但结果却与原计划相差甚远,所以石越才会如此恼怒。

  其实御前会议当日纵有密令,但其后石越也曾经给过吴安国便宜行事之权,虽然在石越这儿,给吴安国这等权力,自是为了他更好的实施最初的奇谋:但对吴安国来说,他临事处置,自然也可以随机应变。而他自克易州,为了避开燕京辽军的反扑,退保容城,公文回复不及时,也是常有之事。若是换了旁人,二人自然不免要为之缓颊数语,但吴安国人缘之差,便是范翔这种八面玲珑之人、石鉴这种老成好人,也不肯为他多说半句好话。二人都觉得自己此时没有落井下石,便已是十分厚道了。

  不过吴安国的辩辞未至,石越虽然心中不快,却也只好先按捺下来。他信步走到行辕中厅一座刚刚做好的沙盘前,皱眉沉思。这沙盘由何去非主持制作,上面标示着河北河东粗陋的山川地貌,以及宋辽两军对峙的兵力分布。石越的目光在安平、河间两处移动,眼中露出犹疑之色。然后又看了看保州、定州一带,眉头锁得更紧了。

  易州之捷,本是吴安国之功,但是自古以来,军队计功,都是官职越高,越占便宜。这桩功劳,也免不了先落到吕惠卿头上,然后是段子介,最后才轮得到吴安国。若仅仅是如此,倒还罢了,大宋立国,毕竟与汉唐不同,行的是文官政治,讲究的是所谓“职以授能,爵以赏功”,便是熙宁改制,奖励军功,赏功也是以爵不以官。军功对于文官来说,说到底也只是锦上添花的事。吕惠卿爵位已高,再立功劳,也无非是荫封,实在有了不起的大功,也不过加个三师之类的荣衔。

  但石越却知道,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否则吕惠卿就不会巴巴的从太原跑到河北来。

  果然,不出石越的意料,吕惠卿还是充分的利用了这场胜利。他先是设法说服了段、昊二人,三人联名写了一封奏捷的奏章。这原本也很平常,问题是这三人联名,段、昊二人不仅地位、资历、声望,都不能望吕惠卿之项背:论及文章学问对朝廷的了解,那也有天壤之别。在段子介的幕僚中,正巧有一位书记官是范翔的至交,因为对这篇奏章的文采十分欣赏,悄悄记了下来,抄了一份写信寄给范翔。石越一读之后,便大惊失色—这根本不是一篇奏章,而更像是一篇雄奇的散文全文不过数百字,却字字珠矶,琅琅上口。以内容来看,这哪里是一封奏易州之捷的奏章?分明是一篇讨伐契丹的檄文!这数百字的短文,不仅介绍了宋辽战争之原由,易州之战的经过,还以雄辩的风格证明了辽人入侵之不义,论证了大宋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石越几乎可以肯定,这篇文章必将被广为传诵!

  他没听说过吕惠卿幕中有什么出名的文学之士,因此这奏章多半是吕惠卿自己所写。石越知道,吕惠卿之文学才能,虽然不及苏轼、王安石,但肯定远在司马光之上。他素来把精力放在儒学经术之上,将此视为“末学”,此时却突然写了这么一篇奏章,用意昭然若揭。

  这不仅仅是一篇“相如赋”,吕惠卿不止是想借这篇奏折打动小皇帝,向小皇帝示好,而且是想借这篇奏折打动士林卫

  他并不曾掩段、昊之功,反而夸赞了段子介的火铳之利、吴安国的连破险关但是,绝大部分人读了这篇奏章之后,恐怕都会将易州之功记到吕惠卿的身上,并且,许多人甚至产生这样的感觉—石越统兵十万而无寸功,只能与辽人僵持,而易州之捷却打破了战争的僵局卫

  若没有这篇奏折,吕惠卿便立再大的军功,石越也不放在心上。原本,吕惠卿是得罪先帝的人,一个御史一纸弹章,一个“不孝”的罪名压下来,小皇帝也不会自找麻烦。更何况两府台谏之中,吕惠卿政敌林立。但石越对吕惠卿一直不放心处,也在于此—此人给他一个舞台,便能发挥至极致。他太懂得拿捏分寸,太清楚他要争取的是哪些人。

  也许他终生都没有机会再重返中枢,但他有极大的机会重新获得对新党的影响力。

  石越可一点也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出现。吕惠卿做了太久的宰相,留下的政治遗产在新党中仅次于王安石,门生故吏,不知道有多少—当他倒霉的时候,自然人人羞提,个个避之惟恐不及,甚而转投他党。但是,倘若局面发生变化,吕惠卿就有可能利用这笔遗产。

  绍圣以来,七年间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随着高太后的去逝,小皇帝的亲政已经变得脆弱不堪。如若吕惠卿重获对新党的影响力,便是石越,也很难判断这会带来什么。

  但汴京的报纸将会写些什么,石越倒是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这也证明了七年以来两府诸公一直小自防范着吕惠卿,并不是杞人忧天。然而,石越再也没有想到,小心提防了七年,最后却因为他的一时不慎,还是给了吕惠卿机会。

  吕惠卿是个聪明人,一击得手,便不会再图侥幸。

  易州发生的事情,其实不待吴安国的回文,石越也已经知道个大概。

  是吕惠卿说服段子介炸掉易州与金陂关城墙,然后便与段子介带着投降的易州汉军退回定州—精明得犹如一只成精的狐狸。他们若继续留在易州,面对辽军的反扑,困守一座敌人的城池,败亡的命运不可避免,但现在吕惠卿却可以在定州以休整为名,坐观成败,再伺机而动—谁也不能说他什么,大战之后,无论胜败军队都是需要休整的,这是理所当然之事。

  这件事情,吴安国纵然心有不甘,却也无计可施。他客军远来,若无段子介供给粮草箭矢,吴安国纵有三头六臂,也不会有好下场。

  而段子介也有他必须要退兵的理由,易州之战,据战报来看,定州兵伤亡严重。他若继续留在易州,虽然可以为吴安国赢得更多的回旋空间,但是他自己却不免九死一生:反之退守定州,他不但毫无危险,而且仅凭着此战的俘获,他亦可坐享朝廷的重赏—易州之捷,足以令他扬眉吐气,一扫数月之耻。

  只要将利害说明,除非段子介是个圣人,否则任谁都知道如何选择。

  而做为对吴安国的报答,段子介许诺保证吴安国的粮草供应,但他只能将粮草送至宋辽边界处—于段子介而言,他已是尽力而为。无奈之下,吴安国亦只得退而求其次,权且在容城栖身。

  石越的无明之火,至少有一半,是为此而发。

  亏得段子介、吴安国二人,如今亦皆是声名赫赫的人物,竟然就如此被吕惠卿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不自知。他冰冷的目光,又从保、定移至安平。

  吕惠卿如今算是安坐在定州看戏,面对着安平、河间的强敌,石越更是不能有一点的疏忽。这场戏,他必须得唱好了,绝不能让吕惠卿看了笑话!

  而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个坐定不安的陈元凤。虽然他大概还不可能知道吕惠卿的那篇奏章,但是,自从易州之捷后,陈元凤便几乎可以用如坐针毡来形容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石越都已打定主意,除非万不得己,南面行营五万人马一直到战争结束,都将置于他的直接控制之下。政治上的失控他尚能承受,军事上,他绝不能容许河北战场再出意外。

  十月以来,宣台已经开过数次幕僚会议,御前会议、枢密院也进行了讨论,各军主将也呈交自己的意见,宋军的战略目标已然渐渐明晰。虽然石越认为最优先目标是将辽军赶出河北,并尽可能给辽军造成损失,而不必强求战果:但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众人能接受的底线,并且大部分人都认为有希望完成的战略目标,却是至少要歼灭安平的韩宝部,并择机给予河间府的辽主部以打击。

  而从韩忠彦的书信,皇帝给石越的数道诏令来看,这也是皇帝能接受的底线。

  事实上,无论是朝中还是军中,慎重保守派都占绝对少数。无人满足仅仅将辽军赶出河北之战果。反倒是主张将战略重点放在河间府,要求直接对辽主发动攻击的激进者不在少数。只是目前的战场态势,明显是要更加有利于歼灭安平的韩宝御前会议与枢密院才没有支持他们的主张。

  这个战略目标与石越此前与王厚、折可适所构想的颇有区别。他们原本期望尽可能将辽军拖在河北,消耗辽国的国力,并期待辽军自己犯错,从而以最小的损失完成对辽军最大的打击。既便辽军没有犯下明显的错误,当他们退军之时,也不可避免会露出破绽,他们可以用优势兵力,不费吹灰之力歼灭辽军的尾巴。

  战争不必就此结束。

  宋朝还可以有许多的选择。

  例如,接下来,宋军可以尾随辽军进入南京道,纵兵四掠,破坏其农业设施并继续屯兵河北,并断绝与辽国的贸易:而面对宋军在河北的重兵,辽国的大军也不能轻易解散。长期维持规模在十万人以上的常备军,对于宋朝来说,完全可以承受:对于辽国来说,只要四五年,其经济即使不彻底崩溃,也会凋零残敝得不成样子。

  三人都相信,这才是和大国打仗的方法。

  也是对宋朝最有利的方法—小规模的冲突,耗日持久的对峙与消耗。用战争催毁辽国的主要农业区,封锁贸易打击其经济,用不了多久,辽国国内就会怨声载道,陷入内乱。

  因此,歼灭安平的韩宝,此前对石越来说,只是一个可选项。他当然不会放过任何可以歼灭韩宝部的机会。但那不应该是一个需要勉强去完成的目标。

  当日姚麟对石越所言上中下三策,姚麟口中的下策,在石越心里,其实未必不可取。

  然而,进入十月后,石越心里面也终于渐渐妥协了。

  要确保完成这个战略目标并不容易。

  此时就主动发起进攻,胜算也就是五五之间,顶多六成。而一旦风起冰冻,辽军就更加难以对付。

  辽人在等待对他们最有利的时机,就是河水结冰之时。

  而宋军也在等待对他们最有利的时机,那就是辽军将要撤军之时。

  为保万无一失,石越已经将折可适派往安平。

  而此时,仿佛是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石越突然觉得,他与王厚都有必要亲自去一趟安平。

  安平的指挥权是在慕容谦与唐康手中,折可适只是一个类似于监军的身份,这让石越有些不放心。韩宝是一块硬骨头,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也许让王厚亲临前线,更加合适。而他自己若去安平劳军,也必能鼓舞士气。

  老天爷这一次已经算是帮了宋军一个小忙了,十月中旬了,河北诸水居然还没有一点结冰的迹象,但是,谁知道哪一天会突然大降温?

  时间越往后推,石越就越有一种紧迫感。

  每一件可以有助于取得胜利的事,都不应该被轻视。

  原本,石越是打算在大战前再派一个谟臣去安平劳军,但这时候,他彻底改变了主意,他抬起头来,对范翔说道:“仲麟,速去请王将军过来。

  [1]注:此为较广泛接受的见解。对此加藤繁有不同的见解,但其所引证据主要是唐代的,结论似乎难以成丵立。又,女主户、单丁户等虽然可能被统计,但依然是享有免税免役等优待的。

  [2]注:契丹自有原始宗教巫师之名称。

上一页 《新宋》 下一页
line
  书坊首页 努努书坊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