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半年才读完,推荐。
现实主义小说的最大好处,就是能让“隔行如隔山”的我们,对陌生行业有切肤之感。《艰难的制造》写得非常真,尤其是对制造业民企的描绘,几乎让人读得心惊胆战。一句话总结:制造业真难。
小结几点体会:
关于研发:投入如无底洞,产出全靠天意,内鬼泄密防不胜防,成果还难以保护。
关于融资:国企吃肉吃到撑,民企想喝汤都难。不贷无以为继,贷了又难还得起。
关于市场:高质高标打高端,客户却嫌贵不买账。反倒是山寨品低价冲量,劣币驱逐良币。
关于人才:匠人可遇不可求,留不住、挖不来。庸才却一大把,结果只能瞎忙活。
关于机会成本:实业主一年操碎心,还不如人家炒炒股、买买房,轻松来钱。
此外,政商关系、融资环境、员工管理、税务环保、产权维权……作者都做了全景式呈现,足以让外行人窥见制造业江湖的一鳞半爪。
全书讲的是1998到2008这十年。正是中国迈出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期,也是经济逐步被房地产和金融深度绑架的十年。
这个阶段的制造业环境可以说是江湖混战、弱肉强食,不择手段。有理想、有创新能力并不意味着活得好,甚至可能是“先烈”。这不是说技术和产权不重要,而是在那个阶段,连生存都不易,更遑论高谈理想。
书中描述了一家机械制造企业从作坊型成长为中型企业的过程,也是中国民企发展史的缩影。专利被抄袭、工人闹事、政府查税、银行拒贷……几乎每个中小企业主都经历过这些。尤其写到公司好不容易做出技术成果,结果被山寨、被内鬼带走,维权成本高、回报小,最后只能认栽。这种事,在今天依然在发生。
很多人觉得中国不重视创新,是企业主不愿意搞研发。但看完这本书就会明白,真不是他们不懂,而是太难了。搞早了是“先烈”,搞晚了是“跟风”。本书中柳钧的企业还算幸运,搞了两个厂:一个做高端自研,一个做中低端跟量——才勉强活下来。
书的结尾停在2008年金融危机。那场危机之后,国家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但可惜的是,大部分资金还是流向了房地产,而不是制造业。虽然当年也有“十大振兴产业”的说法,但如今回头看,多数属于落后产能。作者借小说表达了遗憾:如果那时国家坚定扶持制造业,也许中国的这10年会是另一个版本。
但这就是**“路径依赖”**的典型。即使中央想发展先进制造业,地方政府也很难配合。财税体制决定了,只有房地产才能带来可观的土地财政收入。在巨大的地方支出压力面前,“舍地产而扶制造”对于地方来说几乎是奢谈。
十年后的今天,房地产的路已经越走越窄,土地财政走到尽头。但财税改革依旧胶着,未来是“破局重构”,还是“借新还旧、继续加杠杆”,谁也说不好。
这本书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过多煽情,但对现实的理解和还原,足以让人敬佩。读完之后再看“中国制造”的问题,便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一种深切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