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书评

崔嘉丽的悲剧,钱宏明有一半的责任

来源:豆瓣 作者:慕宇轩

最近看完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阿耐的《艰难的制造》。

这本书让我对1998年到2008年间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有了一点点了解,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有钱人宁愿去炒房子、玩金融,也不愿意去开厂子、搞实业。

听朋友说,如今制造业的环境依旧严峻,说实话,我已经开始同情那些民营企业老板了。

不过今天我不打算聊这些大话题。我想聊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的另一个话题——婚姻和家庭。

小说里有两对夫妻形象蛮有代表性的:一对是男主柳钧和妻子阿三,另一对是男二钱宏明和妻子崔嘉丽。今天我想聊的是后者。

豆瓣上有人写短评:“千万不要成为嘉丽。”小说里柳钧的妻子阿三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别变成第二个嘉丽。”但我却觉得,嘉丽的悲剧,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错,钱宏明必须承担至少一半的责任。

我注意到了三个细节,这三个细节,几乎一步步把嘉丽推向了深渊:

第一个细节:被“劝退”的工作

嘉丽怀孕后,钱宏明再三要求她辞职。嘉丽一开始是不同意的,她不愿意放弃工作。直到后来钱家的老人相继出事,她在丈夫的持续压力下才勉强辞职。

我并不认为女性一定要靠工作来证明自己,但现实就是这样:社会对全职主妇始终存在偏见,就连小说本身都在通过阿三的形象传递“女人一定要有收入”的信号。阿三休完一个月产假就匆匆回到职场,怕的就是被这个社会淘汰。

更怕的是,被最亲近的人看不起。我大学舍友因为没有人帮忙带娃,又请不起保姆,自己辞职在家。最近节假日和她聊天,她说身体出了很多问题,但她老公却觉得她是在“矫情”。

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对一个女人来说,不只是收入问题,更是一种“底气”。

回到嘉丽,她本就不是那种能轻易从生活中找到自我价值的人。工作对她而言,是一种联结社会的方式,是她的节奏和秩序。失去了工作,她就失去了一个可以依赖的锚点。

第二个细节:夫妻不同频

钱宏明从不与嘉丽聊工作。哪怕嘉丽担心、想了解,他也避而不谈。于是,两人越来越不同频。

她看着柳钧可以和阿三分享工厂里的问题,而阿三又能给出意见,心里羡慕又自卑。她其实也渴望能听懂丈夫的事业,能为他做些什么。

我一直觉得,好的亲密关系是“有得聊”的关系。可以谈理想、谈人生,也可以聊鸡毛蒜皮的小事。只有聊得来的两个人,才有可能一直走在同一个频道上。

之前看“深圳女蛙”的文章,她和丈夫就是这种“什么都能聊”的状态——他懂她的烦恼,她能理解他的工作。我特别羡慕这样的关系。而反观嘉丽和钱宏明,她被彻底隔绝在他的世界之外,连着急都找不到出口。

第三个细节:长期缺席的丈夫

钱宏明太忙了,忙工作、忙应酬,甚至忙着养“小三小四”。嘉丽和女儿“眼对眼”地过日子,长年累月,没有情绪出口,没有情感支持。她被困在一个表面光鲜却实则孤岛般的家庭里。

我觉得,钱宏明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丈夫。他娶嘉丽,只是因为她符合他对“理想妻子”的定义——温柔、安静、不追问、不打扰。他需要一个“港湾”,但从未考虑过嘉丽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也有情绪、需求和梦想。

婚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修行。

嘉丽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看场电影,尤其是在她最需要陪伴的时候,丈夫就在她身边。但钱宏明每一次都缺席。

她不知道他在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这样的日子,谁能真的撑得住呢?

看看他们的女儿小碎花就知道了:安静、敏感、过度懂事,简直是嘉丽的镜子。她把母亲的情绪吸收成了自己的性格,这样的孩子,让人心疼。

所以很多人说嘉丽“傻白甜”,但在我看来,她只是太孤单了,太没有人站在她身边了。

有朋友听我说起和伴侣的关系,说:“身边的那个人真的太重要了。”这句话,我特别认同。

因为我们身边的那个人,真的会一点一点、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让我们变好,也可能,让我们渐渐失去光。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