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我当时的男友、后来的老公就推荐给我这部小说。但我们两个的阅读品味截然不同,他更喜欢构思精巧复杂、情节跌宕起伏的权谋小说或科幻推理小说,而我更偏好风格细腻、文风隽永的言情小说。少年时期读过的文学经典,大概奠定了最初的阅读趣味。我始终无法理解他力荐的网文鼻祖《寻秦记》到底好在哪儿;而他至今也只把《红楼梦》当作康乾盛世里一个失意中年男子意淫出的青春幻梦,认为它的文学母题和当今晋江热门文也无太大区别。刚谈恋爱时,我们甚至曾围绕《红楼梦》是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小说大吵一场。假如将来真有一天走到离婚,说不定这个争论还能成为导火索。
他当初推荐《簪中录》时说,是自己书荒时偶然看到的,觉得推理情节还不错,大概符合我的口味。我心想,别看到“紫钗”“簪环”之类的名字就觉得是我喜欢的类型好不好,我早已不是只爱读缠绵悱恻言情小说的小姑娘了。直到有一年春节,在老家过年无聊得发慌,在亲戚们围着火炉聊天、嗑瓜子的间隙,我终于翻开了这本书。
通读一遍后,意犹未尽。我对老公说,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倒挺有意思,难得在古言小说里设定成了破案推理高手。男主却没什么特别的印象,看完都不记得他干了啥,只记得那张预示命运的纸条。他笑着说,男主的特点多着呢,不光长得出众,智勇双全,还过目不忘,这在小说里已经是顶配了。看来我们看同一本小说,关注点完全不同。
整部小说还是有不少优点的。
首先,文辞优美,用词典雅。传统文学讲究含蓄蕴藉,有时甚至晦涩得像为少数精英设下的门槛;而许多网络小说又过于浅白直白,情节流畅却缺乏回味。《簪中录》恰好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文笔清丽细腻,尤其在描写人物神态时非常讲究,比如对男主李舒白“玉树临风”之姿的反复描绘。在男女主联手破案的过程中,作者还不时埋藏若有若无的情愫。但情感描写并未达到极致打动人的程度,幸好案件主线足够紧凑,掩盖了这个小小的缺憾。
其次,构思精巧,案中有案。推理小说讲究严密逻辑和精细布局。《簪中录》的案件设计虽然不算极端复杂烧脑,但线索铺排合理,推理过程较为扎实。阅读时能跟着女主一同寻找线索、推断真相,这种参与感本身就是阅读推理小说的重要乐趣。当然,如果与经典推理小说如《无人生还》相比,《簪中录》的案情仍显得偏稚嫩,尤其到了皇后篇,铺陈略显拖沓,细节推理也有提升空间。但作为一部网文背景下的破案言情作品,这样的完成度已经十分难得了。
再者,人设上有创新,也有陈旧。《簪中录》的人设创新主要体现在:女主黄梓瑕是推理高手,而男主李舒白则多为协助和保护的角色。这在当时女主多局限于宅斗、宫斗题材的古言小说中,确实算得上耳目一新。不过,除了女主之外,其他男性角色略显套路。李舒白是典型的“清冷玉树型”,王蕴则是家族与爱情冲突下的挣扎者,但人物内心冲突描写不足,使他的选择显得有些单薄。反而活泼跳脱、喜欢验尸的周子秦形象更为生动立体。整体而言,女主人设亮眼,男性配角稍显传统,略有可惜。
此外,文学手法的融合也值得一提。《簪中录》在叙事上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学的技法,比如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案中有案的布局,以及通过对比展现深层主题。尤其在第二部《九鸾缺》中,通过三对父女——同昌公主、垂珠、吕滴翠——截然不同的命运,展现了阶层、亲情与权力之间的冲突。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故事层次,也赋予了作品一定的深度。难怪《九鸾缺》是四部中评分最高的一部,群众的眼睛果然雪亮。
总体而言,《簪中录》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兼具了传统文学的雅致与网络文学的流畅节奏。尽管推理部分尚有提升空间,人物设定也稍显传统,但整体叙事流畅,情感收敛有度,文笔清丽隽永,尤其在古言推理小说中,显得格外出彩。对于喜欢破案、又期待细腻情感描写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能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