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尽此生,惟愿海河清晏,天下太平。
对楚瑜与卫韫来说,苍生百姓、肩上的家国责任,远比一场单纯的爱情更沉重也更重要。
《山河枕》的政治设定确实太理想化了些。无论是卫家得以翻案,还是顾楚生最终与卫韫化敌为友,亦或是他们一路上遇到的仁人志士,这些情节都在传达一个信念:善终会胜过恶,家国大义高于个人恩怨。
当卫家忠烈满门战死,唯余少年归来时,有人为他撑起整个家族的门庭。他后来一路奔波,只为那一句“忠烈得雪”。直到今天,我都还能清楚地记得这样一幕:楚瑜带着一众女子,在府门口护着家人的棺椁,在宫门前跪倒在大雨中,跪晕了又爬起来继续跪。滂沱大雨浇不灭赤子之心,重重棍杖压不垮卫府的脊梁。
让我很欣赏的一个细节处理,是作者没有把男二顾楚生写成那种脸谱化的“前世渣男”形象。他不是情爱至上的恋爱脑,而是一个真正有才情、有担当的人。
他有不甘,有执念,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手。他有宰相之能,也有放下自尊、迎着敌人笑脸赴死的胆识。他与卫韫能化干戈为玉帛,确实有点过于理想化,但也正是这种理想,才如此灼人心魂。
还有楚瑜和妹妹楚瑾的关系。她们冰释前嫌,楚瑾从最初那个像“绿茶女”的形象,变成了一个独立而坚韧的女子。这个转变确实有些生硬,情节上也不算很自然流畅。但我不讨厌这样的设定。
为什么亲姐妹一定要为了一个男人斗得你死我活?为什么不能都把男人放下,各自活出自己的人生?这个设定虽然略显仓促,却也让人感到一种温柔的希望。
这本书我已经读完好几个月了,很多情节已经模糊不清,但我依然记得当时合上书页的那种内心翻涌。
这本小说的感情线固然重要,但它真正打动我的,是那种气吞山河的家国情怀,是卫府一门的铮铮铁骨,是“为苍生百姓,何妨埋骨沙场”的气魄。
你说这本书的剧情有问题吗?当然有。某些转折太快,有些设定也不够严谨。但它仍然是我近几年为数不多读到最后一页的小说之一。
为什么?可能因为我在它身上,看到了某种久违的东西——
文臣,是国家的风骨;
武将,是国家的脊梁;
只要这份精神不灭,这片土地就会一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