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江湖》可以说是《大江大河》的续篇,虽聚焦于不同人物,但依旧延续了那种扎根现实、立足时代的笔触。它以跌宕起伏的叙事,将中国制造业二十年来的阵痛与成长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对“制造为何难”有了更立体的认识:难在对工匠精神的坚持,难在残酷复杂的外部环境,难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哀逻辑。所幸,二十年风雨,中国制造终于闯出一条血路,走向世界,令人欣慰。
从《欢乐颂》的五光十色走出,带着对阿耐的热情,我走进了这部颜色难以形容的《民企江湖》。那是铁锈色的现实,是机油味的梦想,是泥泞里生根、风雨中开花的故事。
我是在摩洛哥的海岸边看完最后10%的。不远处,夕阳渐沉入大西洋,我却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的最后,对中国制造抱以最大希望的,竟是杨巡; 最后的最后,钱宏明随泡沫消逝,没能等来“黎明前的黑暗”; 最后的最后,是宋梁夫妇的大手,有力地拉住了柳钧。
作为一个跟着民企漂泊海外的人,我对《民企江湖》有太多感同身受。或许若在几年之前读这本书,我未必能如此共鸣。但在我司工作一年之后,许多片段似乎顺理成章地变得“亲切”起来。
中国人赤手空拳走出国门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我们西装革履,吃松露、喝香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不容忽视的声音,在全球市场中撕开一道道血淋淋的缝隙,将“中国制造”五个字硬生生刻上去。
雷军说,有一天中国人拿着小米不会不好意思。杨巡明白,我也明白,那一天终将到来。
几点读后思考:
一、做生意需要全局思维
尤其是做“大”生意。柳钧在正式接手父亲企业后,遭遇了从工伤到人才流失,从方向模糊到政策摇摆的重重困境。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应对的难题,它们需要经验、格局、对趋势的敏感,以及政策洞察力。如果没有一个“老法师”指路,很容易摔大跟头。
二、高回报,一定意味着高风险
当一个行业人人都在谈论它能赚钱时,往往已经不赚钱了——只剩下红海、竞争和风险。例如杨巡投资的煤矿、房地产,表面风光,背后却是政策收紧、流动性枯竭。
那些看似能“快钱致富”的路径——如期货、炒股、杠杆投机——表面上门槛不高,但本质是认知游戏,你永远不知道坐庄的是谁。
三、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敬畏规律
柳钧为什么不追求爆炸式扩张?为什么不涉足快钱项目?除了理想主义的性格,更多源于他始终在思考现实是否符合规律。他以理工思维构建逻辑体系、用数学分析推演——这不是空想,而是一种真实的企业思维方式。
举债也要考虑风险。无数企业死于“扩张冲动”,高负债、高利息最终压垮现金流,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爆雷”一触即发。
这本书是一本“财经小说”,也是一部时代镜像。它不是教你怎么成功,而是告诉你,如何在一个混沌不清的世界里,守住底线,走得久一点,活得真实一些。
它献给那些还在制造业中摸爬滚打、坚持初心的普通人;也献给这个渐渐从“制造”走向“智造”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