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书评

长安的荔枝好吃吗?

来源:转载 作者:不详

这本书比我想象中的要短,手机电子版也就300多页,属于10万字不到的中篇。

读完之后我感觉这本小说特色独具,而这种特色在某种意义上也放大了它致命性的缺点。不过作为小说来看,我并不认为它的文学价值很高。

首先说亮点,作者在小说中呈现了很多历史细节,字里行间也凸显了他对于故事背景架构的用心,先不说小说中是否事无巨细都符合唐代的历史背景,毕竟我也并非专业人士,但可以看出作者有心将一些历史考证的文化细节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毕竟这是一部以唐代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小说,有时候可能一句话,一个称呼都需要作者仔细小心地反复查验,以免闹出「穿越」的笑话。

而且有一些戏谑的片段也特别能突出这些历史细节的精彩之处。

比如小说里主角按揭买房是向寺庙借钱,因为和尚不能收钱,做起银行生意反而没有负担,寺庙出借的钱被称为“香积钱”,本金称之为“功德” ,利息称之为“福报”。 所以主角后来说自己“功德深厚,福报连绵”讽刺意味颇浓。这个点我觉得写得挺出彩的,或许日后也能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热梗。

以上的片段在小说中还有不少,当然有一部分原因也是马伯庸专攻的就是悬疑、历史题材的类型小说,毕竟这是他本身所熟知且擅长的领域。

不过,相较于其亮点,小说的缺点在此衬托之下也就更明显了。

虽说没有人限定小说应该写成什么样,或者评判小说文学性应当根据怎样的标准。但是从传统的角度去思考,一部小说的亮点如果全然在历史细节和考据用心上,反而忽略了对人物的打磨和剧情的推敲,那么在我看来它的文学价值便是有限的。

因为它完全可以被写成一部非虚构作品,正如学者于赓哲的作品。

再说回小说本身,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可以与主角共情的部分并不多。倒不是说我没有与主角类似的生活体验。只是说马伯庸写的人物过于讨巧了。

主角正值壮年且颇具才华,空有计算能力和筹划本领,却只能当一个芝麻小官,还要惨兮兮地按揭买房。

随即被主管坑了去采办鲜荔枝,明摆着是置他于死地(但实话说职场中上司直接坑死下属的情节经不起推敲,着实有些失真)。

而且,可能是受限于篇幅,又可能是因为作者设想的故事本身就如此,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简单到看了书名和第一章就能猜出故事大概。小说讲的是主角在古代通过各种手段完成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将岭南的鲜荔枝运送到长安的故事。

这样的话,似乎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的非虚构科普文反倒更能引起我的兴趣,毕竟它名正言顺地可以讨论这些手段的可行性以及细节,放在小说里反而成了累赘。

故事的结局是主角凭借着能力和运气突破了困境,不辱使命。但是因为不认同当权者的做法而冒死上谏,最终求仁得仁,被贬岭南,过上了远离纷争的田园生活。

在我看来小说的文学价值通常体现在诸如人物以及故事、叙事方式等方面,但是在《长安的荔枝》这本小说里,人物过于扁平和讨巧,让人很难看出它在以上几个方面的推敲。李善德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壮志难酬且十分正直的憋屈职场人,而这些附加在这个人物上的标签几乎成了人物本身。

只能说李善德太符合一个完美的社畜了,按揭买房时还因为囊中羞涩而不得不有所取舍,在职场被同事针对,被主管欺压,而在外则是一个正直的官员,忧国忧民忧天下,有抱负有情怀有担当。可以说这是一个几乎毫无瑕疵的人,很难让人感觉到他的人性,他更像是一个为了情节而存在的刻板人物。

而且除了主线的人物之外,还有代表原始野性和纯真田园的荔枝园主人阿僮,残忍阴险的岭南五府经略使何屡光,以及擅长通过剥削老百姓来解决问题的权贵杨国忠。这些人物都十分刻板,就仿佛他们都在配合这个事件进行一场表演。

正如一位网友所评价的那样,小说“文本资料很翔实,却缺少灵性”。

或许这也是写历史小说必然遇到的一个坎,毕竟大众对很多历史人物都已有了自己的标签,而且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脸谱化的描摹似乎能让大众读者更好地代入小说背景。

但这就导致在这部小说里,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人物换一个背景架构似乎都能构成一部不怎么违和的小说,也就是说它的匠气过于浓烈,以至于人物虽有着现代人的遭遇能给读者带来新鲜感,但刻画得着实有些刻板,让人觉得故事人物像是套着模版写出来的。

不过说实话,我能感觉到作者确实是花了很多心思在文本上的。虽然据作者自述,小说只写了11天,但是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积累和繁复的史料查验和考证,作者也是不敢贸然出版这部小说的。

总的来说,小说的亮点确实很明显的,但是小说人物和情节上的缺点也是醒目的。

正如李善德费尽千辛万苦将鲜荔枝送到京城后,杨国忠说的那样:

「要说那荔枝的味道,我吃了一枚,就那么回事吧,不算太新鲜。」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