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书评

酸梅汤、樱桃饆饠、桂花藕——穿越小娘子打造长安食神

来源:豆瓣 作者:乐儿

“细雨微风,青帜小店,胡姬如花,新丰美酒,鲜葵嫩笋,金齑玉鲙。”寥寥数语,便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的起因。新鲜脆嫩的时蔬、洁白剔透的鱼肉配上色泽金黄的齑料,香与味扑面而来,瞬间勾起腹中馋虫。更不用说,还有风流倜傥的五陵少年和风情万种的卖酒小娘子。读至此,我已被句中风物所惑,仿佛亲至长安崇贤坊——那沈氏小食铺便设在坊门不远处,我坐在胡床之上,喝一碗酸梅汤,再来一份豆沙馅的唐果子。若正好遇上樱桃饆饠,我必点清蒸的那款——白薄的面皮包着樱桃红酱,光想想就已心驰神往。顺便一提,作者笔名“樱桃糕”,不愧是吃货附身的写法。

小说背景设定在唐朝。从“五花马”“新丰美酒”这样的词语使用来看,再加上物资丰足、街坊太平的描绘,应为盛唐时段。虽说作者刻意模糊了具体年代,架空处理,但整体氛围仍极具唐韵。而女主沈韶光,正是穿越而来的现代人——她原为美食杂志编辑,腹中所装不仅是现代饮食文化的积淀,更携带着千年中华美食的智慧。她既是洛下沈氏虽落不衰的遗孤,也是现代食评界的行家里手,因此穿越后轻松开启“美酒美食相伴,还能欣赏路过英俊小郎君”的幸福生活,简直不要太美好。

有了聪慧灵动的小娘子,自然少不了英俊俊逸的小郎君。沈韶光与林少尹的相遇相知,也成了文中另一条清甜副线。感情虽非主线,但因林宴的身份与工作性质,又巧妙牵出些探案情节,为情节添了几分波澜。然而无论案情抑或感情,都不曾掩盖沈氏小铺在长安坊间掀起的美食风潮。

文中描写的菜式达数十种,从街头小吃到高门宴饮,从平民早餐的煎饼果子到贵族设席的烧尾宴。沈韶光从“只说不做”的美食评论家一步步成长为“事事亲为”的主厨,再到将古今融合的食肆主理人,最终成为一代美食宗师。

其实,南北朝虽乱,却为饮食发展作出极大贡献:一是三餐制的雏形初现,虽不普及但已成形;二是“炒”这一重要烹饪手法的出现,虽受限于器具制作难以普及,却标志着饮食文化的一大突破。这些创新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更直接造福于今天的我们。

沈韶光的小铺,渐渐地与我们当下的中高端连锁食肆无异:面向中产客群,设在富裕街坊,采用统一配给与精细运营,再加上她那一套现代企划宣传手段。我甚至想穿进书里,拍拍那些与沈家竞争失利的小商户的肩膀安慰一句:“别灰心,人家背后是五千年。”

她所推出的菜式,如红烧肉、狮子头、糖醋鱼,一经推出便引得全城争抢;放到今天,也依然是家常桌上的常客。冰糖葫芦、糖炒栗子、八宝粥、桂花糯米藕……这些小吃更是让整部小说弥漫着浓浓的市井烟火气,亲切又治愈。

鲶鱼炖茄子那一段给了我很大启发:鱼块是炸过的,茄子却是原样入锅,我心想着不如将茄子也裹粉炸一炸,不仅口感更酥,卖相也更佳。至于于三公主的去骨鸭子,那刀工我就只能敬谢不敏了,还有银丝糖——就是我们说的“龙须糖”,这手艺我真做不来!

在一个牛羊肉当道、猪鱼不被重视的时代,猪肉和鱼肉难成气候,烹法也局限于煮煲。沈韶光却能把猪鱼做得风生水起,令人惊艳。我真心希望有人能真的穿回唐朝,把猪肉地位提一提,再推一推猪油的发明,顺带推广油菜花的种植与甘蔗甜菜的种植。糖、油、调味料、炊具……每一样都事关“吃”之基础,想到这些,才更理解沈韶光初醒时那句:“丰年美食,终究还是得靠自己。”

2024.6.26. 于福州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