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书评

一语隐千言,酸辛浸汗青 ──《长安的荔枝》书评

来源:转载 作者:不详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即便是不知道前两句的家中长辈,对后两句也绝不陌生,而杨贵妃其人更是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瑰丽的想象与猎奇的谈资,但也正因为这份熟悉,我差一点儿错过这本《长安的荔枝》。

我以前做中学生的时候,总认为自己的历史是学得顶好的,因为自己记性好,分数高,老师也表扬,所以常常为此暗自窃喜,然而等到年长一些之后,才知自己所知不过九牛一毛,而真正的历史研究更远非教科书上所讲的那般简单,曾经那些幼稚可笑的念头,想来令人汗颜。但即便是这样,我也依旧犯了一个错误,我从未深入思考过史册上那些的寥寥数语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或者说从未刻骨铭心地感受过,这也是我几乎与本书擦肩而过的根本原因。

除了本书及其作者颇有名气外,我主要是抱着轻松一下的态度,翻开这本《长安的荔枝》的,一来是觉得篇幅够短,二来也是好奇杨贵妃与荔枝这样耳熟能详的故事又能翻出什么新鲜花儿来,可实际上,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多期待。但第一章读罢,我就彻底收起了轻慢的态度,不仅是因为作者古今合宜,考据严密的文字,更是由于一种透纸而出的磅礴力量感,一下子击中了我,在我的心上狠狠撞了一下。

书中的主人公既不是杨贵妃,也不是唐明皇,甚至不是任何一个我们曾经熟知的历史人物,他只是个连九品都够不上的办事小吏,年逾四十,名叫李善德。看,就连名字也中规中矩,毫不起眼,可本书的故事正是这名老实巴交的小吏眼中对历史上同一事件的所见所闻所感。

李善德是个怎样的人呢?

故事一开篇,李善德正在看房,不过只是一处极为偏僻的房产,他却要犹豫许久,笨嘴拙舌地与中介讨价还价,为了妻儿幸福,才狠下决心,找寺庙贷款,甚至还忧虑凭自己那点微末的工资是否能还得上。只一个场景,一个穷酸、朴实、顾家、善算,还有点笨拙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平常得与你我并无不同,甚至还多了几分亲近。

然而作为故事的主角,又怎么可能一帆风顺呢?麻烦很多时候都是,即使你不去找它,它也会找你,李善德的人生转折点正是“荔枝”二字。美人一笑,天子一乐,一道不可能完成的命令(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一场官场内部的“踢皮球”游戏,最终所有人共同决定用一个倒霉蛋儿来终止一切,至于那个倒霉蛋儿的死活,谁在乎?

很不幸,无权无势,食物链最低端的李善德就是那个被蒙在鼓里的倒霉蛋儿。唉,说来李善德这个人物也是神奇,虽然在官场混了十多年,可人竟然天真得不如我这个从未在官场混过一天的人,但是也正是这种反差才造就了这样特别的李善德,他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却又更贴近人民大众,这样夹在中间的他,也注定要面临两相选择的难题,果不其然,在文中第六章所爆发的终极矛盾,也是李善德运送荔枝过程中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就来自于此。

不过,在讨论那个选择之前,还是先回到最初,在面临运送鲜荔枝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李善德是如何抉择的。他不是一个精明人物,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起先自然是绝望至极,以至于那副绝望颓唐,如风中残烛的模样,实在是令人心酸,但好在他有两个好朋友,韩洄和杜甫。作者为李善德所选择的这两个人生导师也确实有意思,前者代表理性,是实用主义,给了李善德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具体方案,并为他剖明职场利害、人心叵测,但其结果仍是以李善德的身死,换得妻儿脱罪,而后者代表感性,崇尚精神力量,认为李善德不该在情况尚未明朗,只是大多数人凭借常识,主观上以为不可完成之时,便轻言放弃,心灰意冷,既已退无可退,何不拼死一搏?给的是勇气与意志。

以上两者,恰好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两种素质,只是随着年纪阅历的增长,我们对前者的依赖更甚,但后者却往往是绝地反击的力量。两者并无优劣,也无高低,只有适时而用,凭心而动,至于彼此攻讦,则大可不必。这是本书打动我的第一个点,但我想,这同样也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吧,一个人要想成事,的确需要踏踏实实地谋划,但也需要坚定地相信。

再说李善德,既然决定已下,接下来的自然是如何实施,而实施的过程实为本文的一大看点,尤其是写过学术论文的读者朋友们,肯定会和我一样,有种恍然大悟,又哭笑不得的感觉。原来还可以这样啊!作者是把李善德运送荔枝的过程当作一个课题在进行研究,前期调研,咨询专家,查阅文献,控制变量,设计表格,实验测试,并最终投入实施。当然这也许是作者的特色,因为我发现作者连写后记也像是依了论文格式似的──包括了写作缘起、写作目的、写作过程、写作材料,太有趣了。

但是笑归笑,我们都知道,当研究应用到现实,这事儿可就不那么好笑了,全文节奏都像是一条起伏越来越大的波浪线,每当事情遇见点儿转机,就会衍生出新的难题,而在转运荔枝的过程中,研究荔枝的运送方式所遇到的困难,仅仅只是几颗“小钉子”而已,最大的困难永远出现在人与人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怪人们常常叹息,很多事本来很简单,最难的方案问题,有能力者都已经解决了,余下的只要按照既定的可靠方法去执行,哪有办不成的事儿?但是人性自私,人心难测,想要办成一件事就得平衡各方关系,百分之一百的效果,最后只能大打折扣。

李善德来到岭南后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资金问题,当地衙署捧高踩低,不肯配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只得与民间的南洋商人合作交易,淳朴热情的峒人与义利相交的商人反倒帮了大忙,而好不容易试验将告功成,却又遭当地衙署忌惮,引来杀身之祸,再到辛苦回到长安,争取朝廷官方的支持,那些曾经推三阻四的同僚,眼看成功有望,却都想来分一杯羹,否则净给你使绊子,更有甚至骗取你的劳动果实,而不管他李善德多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头发愁白了多少,在达官贵人们眼中永远都只是个可以利用,跑跑腿的“傻瓜”。

然而,这些并不是最过分的,这些他都可以让步,真正令李善德陷于深渊,并最终爆发的,往小了说,是忠义两难的困局,往大了说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信念坚守。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同样,天子一乐,也可令千百黎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加上朝廷蠹虫的临时起意,层层盘剥,百姓又怎能不苦?表面上是一两罐荔枝,为博美人一笑,可实际上毁的却是一片林,一条船,累死的马,疲惫的人,浪费的金银、物资、时间,伤害的感情,全都是民脂民膏,人民血泪。

因一人而毁天下,李善德不安且不忍,为了这趟运送,他已失去了太多,平静,友谊,人格……但就算他是一只任人踩死,也不会被人多看一眼的蝼蚁,也依然保有不可撼动的底线,失去了这条底线,才是真正的“死亡”,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的“死亡”,而非被官场物化了的怪物。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但这个原点毕竟还是不同的。

有道是“傻人有傻福”,故事里因为民请命,被群起而攻之,污蔑流放岭南的李善德,却因祸得福,恰巧躲过了安史之乱,过上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安宁生活。而安史之乱下,轰轰烈烈的荔枝转运,同贵妃唐皇一样成了明日黄花,谁又比谁高贵几分呢?辛苦一番如同做了一场荒唐的梦。但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一个渺小的人而停止运转,而人与人的世界是这般不同,有人认为李善德的行为是高义,就有人认为他的行为是作死,无不讽刺。

李善德的故事虽然结束了,可我却觉得刚刚开始似的。以前我从不想,但现在我常常会想,运送荔枝尚且只是小事,比起战争,基建又如何?以前读《诗经》也好,其他历史故事也罢,总是体味不深,但现在我想起了另一本书《烈火浇愁》里的一句话──“原来是书上所有的一笔带过,都有万千心机”,而最后我想再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一句话:

历史并非死记硬背,历史是活生生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生活。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