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书评

长安小饭馆美食小总结

来源:豆瓣 作者:我不想学习TT

看文字看不出个所以然,毕竟唐朝美食的叫法到今天有很大的变化,自己搜索一番,哈喇子都要滴下来了。

开篇先保命,本文实在是写来有趣,没有杠的意思,里面写到的考据,纯属调侃,丰富你我历史知识。文中的吃食主要集中在上半本书,下半本更多是把现代菜搬到唐朝,就不写了。

五彩素索饼

索饼,就是现在的面条,五彩索饼,那就是五种颜色的面条下的素汤面。看作者描述,没有激起什么食欲,实在是太素了。

这个UP主复刻了书里的做法,可以参考一下。

五彩素索饼 又好看又好吃 一家人都爱吃 不知不觉吃多了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一同出现的还有羊汤馎饦(面片汤,维基百科说是日本美食,明明是唐朝传过去的)、青荠汤饼(荠菜汤面)、酱卤索饼(最好用雀肉炸酱,佐以青瓜丝芫荽末,这是鸟肉炸酱面?)、长安冷淘(过冷水的凉面)。

另外还有集市上卖的烤芝麻胡饼,不知是类似芝麻烧饼还是现在街边卖的铁桶烧饼。后者是椭圆的,很薄很脆,很多年没吃,忘记叫什么名字了。

煎饼果子

煎饼果子自然不用查资料,但这章最有趣的应该是京兆正副二位高官的对话,京兆尹可是说:

某年轻的时候也做过待漏院里啃胡饼的勾当。

待漏院可是百官晨集准备朝拜之所,像不像读书时操场上升国旗把早餐带去吃的学生?

后文京兆尹把煎饼果子叫鸡子煎饼,大半夜的很难让人不想鸡蛋灌饼。

艾窝窝

最近是清明时节,青团艾饼淹没了我关注的美食公众号。原文中艾窝窝又不像是甜口的青团子,毕竟半句没提到艾草,颜色还是白色的,倒是很像糯米糍。

艾窝窝做起来不算麻烦。把烧得软软的糯米饭揉成糯米面团,分小剂子,压成皮儿,里面包各种馅料,山楂、芝麻、枣泥、豆沙皆可。

包好后,放在熟糯米粉上一滚,白白的,颇有点欺霜傲雪的意思。据说也有放在熟面粉上滚的,但家里一向都是用熟糯米粉,沈韶光也就觉得糯米粉的才正宗。

搜了搜,果然是糯米糍:来自北京的小吃,出自话本的小吃艾窝窝。

艾窝窝的名字竟然是古代谐音梗:

后世著的《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形容艾窝窝作:“白粉江米入蒸锅,杂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

对了,这一章竟然出现了蒜蓉辣酱,不是说唐朝没有辣椒的吗,那这辣味从何而来呢?

下一章中出现了酪浆,是林少尹和祖母吃的枣糕里放的,这个竟然是白脱牛奶Buttermilk,是做奶酪和黄油的原料,这玩意酸兮兮的,唐朝人民竟然空口喝,佩服!

酸梅汤

酸梅汤自然是不用多说,只是书里的酸梅汤用的白糖渍桂花,而不是冰糖,真是有小雅兴了。

把药饮子店买来的乌梅、山楂、陈皮、甘草等加水熬煮,然后加糖渍桂花。前世沈韶光曾看某大家写的书上说渍桂花要用白糖,不能用蜂蜜,试一试,果然,味道更清爽,大家到底是大家。

可我转念一想,难道唐朝还没有冰糖?于是又查:

多晶冰糖采用传统工艺制成,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四川遂宁邹和尚发明。

多读了几章,后面出现了冰糖葫芦,好吧破案了。

但话说回来,也不知道作者写的是唐代什么时候,只知道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一段时间——鲁国公府是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755年)平叛有功才兴家的,而现在的鲁国公已经传了至少一代了。但李相国提起女主身世的时候,却说她的家族受吴王事发连累,而吴王李恪,李世民三子,被诬告谋反缢死是653年,659年初步平反,706年彻底平反。文中说:

说起这先帝时的反王,李悦并无多少忌讳,实在是这事当年便有些莫须有,至今没有翻案,一则那是先帝钦定的,一则也有些现实因素。

可知这后文设定在706年以前,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发生呢,这时间线就对不上。算了,不纠结了。

另外,文中光明庵师太的师傅先安庆大长公主,我搜了唐朝公主列表并没有找到,同封号的是朱元璋的女儿,想必是作者杜撰的。广平书院的西柳先生也是。

玉尖面

沈韶光的小笼汤包自然不用多说,文中没说是发面的还是死面的,但我觉得发面的就是异端,作者必须只能写死面的江南小笼包。而长安人管这叫玉尖面。我好奇“玉尖”是不是形容形状?搜出来的图非常搞笑,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看看。

蜜供糕点

七夕花糕纤巧细嫩,着重口感,不禁放,也不能垒堆;蜜供则大多用奶油、蜂蜜、面粉或蒸或炸或烤,外形挺脱,在盘子里攒三五层,漂亮体面,放六七天没有问题。

原文也说了,蜜供糕点是女主为了解决存放的问题根据京华满汉饽饽改的,而这满汉饽饽又分满饽饽和汉勃勃,满饽饽的代表是沙琪玛哈哈!沙琪玛的原料是冰糖/蜂蜜、奶油、鸡蛋、面粉,还有加青红丝的,甜倒牙的炸物,确实能放很久。

有兴趣的小伙伴参考:专栏|王希富:白案、烘炉和满汉饽饽旧谈。文中的插画画的太好了,我默默流下口水。

玛瑙肉 狮子头 芙蓉肉

本来觉得东坡肉也没什么特别的,但文中提到了“清酱汁”,竟然是当代大名鼎鼎的酱油。“酱油”这个名字始于宋朝,在唐代就叫它清酱汁好了。

在大砂锅里铺上竹箅子以防糊锅,箅子上铺葱白、姜片,然后把烫去血水的大方块五花肉均匀地码在上面,再放清酱汁、糖和酒。

狮子头,我小学时候中午托管每周会吃一次,托管家的奶奶做的狮子头个头不大,瘦多肥少,现在想起来很怀念。

芙蓉肉,我听都没听过,网上说是江浙菜,做法很繁琐。要将里脊切成花瓣形状,虾仁安在里脊肉片上,先烫后炸,再调粉色的番茄醪糟酱,仿的是芙蓉的形状。

全鱼宴 鲶鱼炖茄子

全鱼宴原本在书里并没有出现,而是于三的前主子拿于三换的,可是书里的鱼菜太多,所以合并在一段好了。

“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的东北菜我个南方人自然是没有什么说道说道的资格,贴一个UP的教程好了。我们南方有豆豉蒸鲶鱼,调味也很重的。

鲶鱼炖茄子的地道做法,汤汁浓郁,鲜香入味,越简单的菜越有讲究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花鲢头炖豆腐,做法让我想起鲫鱼汤,也是要先煎后煮才能汤色奶白,似乎还是坐月子的好菜。话说这鲢鱼头女主竟然忘了鱼头泡饼,可惜。我几年前跟父母在旺顺阁吃过一次,鲜香下饭,挺好吃的。

鱼羊鲜最吸引我,也没有吃过,话说这鱼肚子这么小,能塞得下多少羊肉呢——

羊肉先烫,再炖,再放入鱼腹中煎煮,精致复杂得很,沈韶光狠狠地把它定了最高价。醋鱼,记忆里在西湖边上吃过一次,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论口味酸甜口的鱼松鼠鳜鱼更对我的胃口,论品种鲩鱼切成薄片拿来涮火锅不怕鱼刺卡喉咙,中山的脆肉鲩鱼更是一绝。

炸子鸡

作为一个广东土著,居然不知道炸子鸡就是我大广东鼎鼎大名的脆皮鸡,惭愧惭愧。

药食

让我们掠过铜炉火锅、冰糖葫芦和冬至饺子,直接来到腊八,文中说:

这个时候还没有后世那举国食粥的盛况,只有寺庙庵堂“煮药食”分赠善信之家。这药食,竟然是朝鲜族美食,维基百科说:

药食或药饭(韩语:약식、약밥),是朝鲜族的一种甜点,主要原料是糯米,辅以栗子、红枣、松子、麻油等配料,以蜂蜜(旧时称为“药”)或糖、肉桂和酱油调味,蒸制而成。据说朝鲜时期的中国使臣曾经将药食带回北京,口味受到国人的欢迎。蜂蜜糯米饭呀,倒是跟腊八饭有点相似。又来考据一下,朝鲜时期可是13xx年开始,中原大陆已经是朱家的天下,这难怪作者怎么说“莫考证”呢哈哈。

胶牙饧

胶牙饧的饧和“型”同音,但网上也有读“糖”的,意思就是糖稀做成的东西,大概就是过年市场里卖的琳琅满目的传统硬糖,想想就黏牙。

五辛盘

又称春盘, 包括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草、胡荽(香菜,叫“胡”荽,但是很早就传到中国了)。

后文说到

立春流行吃春盘。所谓春盘者,就是用面饼卷菜蔬吃。迥异于后代烙的春饼,这时候的饼是用加蛋、细盐、麻油搅成的面糊摊成的,香而软。 这怎么又变成鸡蛋饼卷大葱了,还非要提一提春饼,让我想起本科老校区旁边那家春饼店,量是真大,物美价廉,提起来口舌生津。还说晚上吃春盘只怕于养生不合。那可不是动不动就吃撑嘛。

牛心熊白饼 玉梁糕

敢问这是什么,找遍全网也没找到,难道牛心熊是个人名?玉梁糕难道是玉米和高粱做成的糕? 不对,玉米是明朝才传进来的……又或者是因玉梁渠得名?

玛丽婶婶的苹果派

……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