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为打动我的书写笔记。因为这些书还没正式出版,所以我都先把它们写进了日记。
这本其实很多人推荐过,我之前却一直提不起兴趣。弟弟娶嫂子的设定、舆论冲突这些我看得太多了;战争、复仇我也看过不少,《帝皇书》里的梓元已经把复仇写到神级,那种情绪上的极致体验,很难再被超越。
所以这本书一开始,无论是剧情还是感情线,都没太打动我。我甚至有点疑惑:它为啥有这么高的积分?
直到最后——山河破碎、人物命运走到结局的那一刻,群像爆发得太精彩了。
它跳出了言情小说惯用的“甜+大团圆”结局,真正把每个人物都交代出了灵魂。前期各个配角虽然有戏,但多少都有点主角光环下的陪衬感。可到了结尾,每个人的选择都特别动人。
比如清平郡主,果敢又有担当。发现瘟疫后,她当即封城,对百姓说:“不要担心,我会留下来医治你们,直到我治好你们,或者……我死。”
宋世澜发现疫情后也果断封城,先安排走还未感染的百姓,自己却选择与百姓共存亡。蒋纯也终于在这时候,勇敢地回到了他身边。
还有那句让我瞬间泪目的台词:
“武将是国家的热血,文臣是国家的气节。”
——顾学士还想劝,高文摆摆手说:“保护陛下和皇子,是顾大人应当做的事。我们这些无用之人,就留在这儿,陪着百姓和华京吧。”
就是这一句,直接打穿我心。
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靠的正是这种中原人的风骨与包容。哪怕城破国亡,精神还在。只要精神在,人就还在。也许是因为相信来世,所以今世才更愿意守德;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有那种“拿去我这一条命”的气节。
楚瑜回到马车上,身体僵硬,死死攥着裙角,咬着唇不发一言。顾楚生安置完所有人,转身踏上马凳,还是没忍住回头低声问她:“你要怎么办?先和我吱个声。城里将近百万百姓,你们要怎么办?”
卫韫睁开眼,声音低哑:
“降。”
顾楚生一怔。
卫韫定了定心神,缓缓开口:“土地不是国,朝廷不是国,唯有百姓,这才是国。”
他很清楚,自己一旦投降,就是众矢之的,第一个死的很可能就是他。但他愿意留下,为百姓投降。
喜欢过这样好的人,这辈子就已经没有遗憾了。何况,是喜欢了他两辈子。上辈子他被现实蒙蔽了眼,这辈子终于可以坦然做自己。说是要保全卫韫的风骨,但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守护他自己心里的那份坚持。
这个结局,是我见过最好的“重来一世”型男配线。没有强行洗白、也没有扭转感情,而是他学会和自己和解,明白人生不仅限于爱情。他是一代名臣,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高光。
到最后我才明白,其实这本书最打动人的,是这个群像式结局。
在国破家亡、山河崩碎的那一刻,平日被压抑的情感忽然全部爆发出来。有人为国、有人为家、有人为爱。或并肩而战,或诀别生死,或终于放下执念。他们有各自的凄美,也有各自的尊严。
生死关头,才是真正考验人物厚度的时候。
要说群像的气势,这本书确实不及《帝皇书》那样震撼。但在目前同类书中,已经算非常高明。它输的可能只是在前期人物线略显平,没铺足火候。如果能早一点点积蓄情绪,也许结局会炸得更彻底。但结局确实写得很不错,画面感非常强,有几处逻辑略奇怪,但整体还能讲得通。
比如:
顾楚生带着宫中官员、奴仆与卫韫一起守在宫门之后,宫门缓缓开启,画卷般展开的,是这片大地最后的守护者——
楚瑜与长公主并肩立于门前,身着华服,姿态挺拔如山河之影。
她们身后,是染血的战将、举剑的士兵、百姓、民众,是大楚的未来。
这一幕,真的很燃。
书中最后史书记载如下:
元和六年春,北狄陈国联手入侵,白、琼、华三州大疫,北狄勾结内贼赵月入华京。内阁大学士顾楚生叛国称臣,献出华京。平王卫韫宁死不降,天下感其气节,奋起抵抗。大夫人楚瑜身怀六甲,坐镇沙场,以火药葬敌军雪岭,又破赵军,与楚氏、宋氏结盟,护长公主入京。因其为前朝皇女且怀赵氏嫡子,被推为女帝,卫、顾二人辅政,改元顺平。
但我心中依然存疑:既然赵月被称为“内贼”,那长公主所怀孩子,又凭什么继承天下?
虽然书里说那是卫韫的孩子,但话说回来,山河已碎、天下初定,谁又真的在意这点血统?如果连女帝能立,那为何不是卫韫亲自称帝?
是个温暖又克制的作者啊。
我输了,看完番外我泪如雨下。其实不是因为剧情虐,而是因为他们真的太好。
如作者所说,她写哭了自己无数次。是啊,他们每个人一开始都是那样的清澈、善良。只是世界太残酷。
这本书的结局和番外,是整本的精华。
我的眼泪不值钱,但这本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