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与土地,小村庄其实就是大国的缩影,承载着时代变迁和农民的苦难命运。封大脚这个角色让我想起莫言《生死疲劳》里的蓝脸,两人身上都有一种固执甚至偏执的特质,不肯随波逐流。他们对土地的爱,深沉而执着,是我这个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难以真正理解的情感。
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极为悲惨,几乎没有一丝怜悯可言。那些描写让我感觉到的不是同情,而是彻头彻尾的“心狠手辣”。所有女性人物都像是苦难史的牺牲品,是男性叙事中的陪衬。这可能就是现实,但仍让我感到强烈的不适。书中几场屠杀情节也是如此,满眼暴力,却缺乏足够的反思,情节结束得仓促,我因此对整本书的感受也偏向消极。
尽管如此,这部作品还是出乎我意料地好。它让我想起茅盾理想中的现实主义文学。这本书无论是结构、节奏还是人物塑造,都做得很到位。故事流畅紧凑,人物典型鲜明,从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作者用一个村庄讲述了一段“大历史”,而其中对“土地政治”与“农民心理”的理解尤其深刻,让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土地对个体农民的心理意义,以及这种心理在历史中的断裂与变形。
从群体记忆的角度看,这部小说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学价值。语言上也兼顾了可读性与乡土风味,朴实而不做作。作为女性读者,我对书中频繁出现的阳物崇拜感到不适,但也明白从历史层面上讲,阳物崇拜确实与土地崇拜密不可分。只是这种描写方式略显片面,远不如作者对土地政治的把握那样精妙。
这本小说的写作年代较晚,作者刻意避开了以往农民文学中常见的叙述角度,反而强调了“土改斗地主扩大化—还乡团杀人无数—农民最终支持革命”的过程。这个视角其实与学者秦晖的观点类似(当然不止他,但我听课只听过他的)。不能因为书里没写三年自然灾害或文革,就觉得作者是在回避历史矛盾。作为一部现代农民文学作品,它在某些段落——比如银子之死——已经表现出比一般农民题材小说更深刻的笔力。
至于绣绣,临死前心里念着的还是费文典。唉,女人啊。
这是一本时间跨度很长的小说,读完后甚至很难说谁是绝对的主角。但作者写得真好,我也确实喜欢这种浓浓乡土气息的叙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