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返回 努努书坊目录
努努书坊 > 与君同 > 正文 第73章

与君同 正文 第73章

所属书籍: 与君同

    第73章晋江首发他何其有幸。

    残月如钩,挂在柳梢。稀薄月光下,大江如练。

    朔康十一年二月,金江北岸薄薄的冰层化开,江水漫流,缓缓涌起,终于同南地四季不冰的江水融为一体。

    风过,浪潮叠雪,一波高过一波,拍岸涛声几欲敲碎五脏六腑,闻者心惊。淡烟薄雾笼罩下的扬州城就这样四面潮声响。但并无兵甲来袭,亦无兵甲围城,唯有建业的主人刘仲符立于城头,遥遥西望。

    西边是荆州,再过去便是益州。

    金江的水涌上来,亦会浸湿荆、益两州的土地。概因风在西处歇了,便未曾见到惊涛骇浪,潮起潮落。然益州无潮声惊心,却已经兵临城下。

    黑夜被东谷军营帐篝火照亮,残月索性躲去了云后面,避过肃杀。

    从北至南,从东到西,涛声息,兵甲起。

    南伐计划,对刘仲符的扬、交两州的攻伐原是商讨最多的,且前头朔康十年二月至五月间一直在鹳流湖同东谷军交手的也都是刘仲符的人,东谷军处派遣刺探消息的目的地也是扬州,唤醒当地死士的亦是扬州建业处。

    任谁都会认为蔺稷出兵攻打的当是建业城中的刘仲符。毕竟攻下刘仲符,其他诸侯便不足畏惧,自会前来依附。只是攻打刘仲符并非易事,毕竟蔺稷的东谷军一则远程而来,是攻伐战;二则东谷军虽已经由专门的水军进行训练,但面对的到底是刘仲符这等三代人专门培养的水师,即便反复推演的有胜算,但兵甲势必折损太多。

    于一场战争的成败,所谓“折损”,五百,一千,两万……不过几个冷冰冰的数字,但他们也是人子,人夫,人父,对于等候他们的人,是热腾腾的生命,是陋室的屋脊,华堂的顶梁。

    蔺稷看几重方案,总觉不忍。

    终于,在去岁从二月前来鹳流湖时,提出异议。后经过密会布下此局,佯攻扬州,主攻益州。他要将益州作为他与刘仲符攻坚的根据地,尽可能减少伤亡。待他占据益州,就不存在步兵和水师的差距。相反,该是刘仲符惧他东谷军铁骑。自然,最好的结果是刘仲符不战而降。已经打了十几年,当更多的人见到曙光,而不是死在黎明前。

    是故去岁六月下旬蔺愈为先锋,蔺黍、承明为副将率一万兵甲先行渡河,占据益州沿岸的各要点,以便接渡后续大军。

    而七月初八,所谓渡江战役全部展开,实乃只先出了四万兵甲渡江,彼时列队飘于江上。其中有走舸两百,各载兵甲五十急速驶向扬州,对其沿岸进行佯攻,其目就是为掩护这四万兵甲往西南的益州渡去。

    让益州的邬善来不及求救,刘仲符也无法增援。

    果然,原本严阵以待的扬州自是全力防守还击,两百走舸上的一万东谷军死咬交战,扬州沿岸碧水翻红。直到第六日,走舸将领得到军报,四万兵甲已经全数进入益州江域,方领兵而回。

    这一仗,走舸以其轻便迅猛的优势,以一比五阵亡之代价,成功掩护了主力西进。待江面烽烟散去,刘仲符又守三日,只见江平如静,东谷军连影子都没有了。而手中军报却是清晰写着,益州被围,请求援救。但显然已经来不及,四万兵甲尽数上岸,鹳流湖还有十数万大军虎视眈眈。

    刘仲符备战也有许久,被蔺稷骤来的改变一下搅乱计划,心神又被神出鬼没的走舸唬住,当下只一心巩固扬州防卫,拒绝了救援。数月来,便是这般踌躇不定的向西遥望。偶尔,能让他望出两分松泛来。

    实乃八月初,四万东谷军登上益州,初时势如破竹,不过两月便直逼邬善所在的广都郡,十一月初开始围城。邬善不擅攻伐,却是守城的一把好手,数月不出只顾夯实城防,如此竟让他守了两个多月,熬到了朔康十一年的正月里。蔺稷遂又增兵两万渡江,让蒙烺扫他残部,绞收粮草反供给围城的东谷军。事态发展至此,破城原是指日可待。却不想,一个多月过去,城池始终不曾攻下,不见邬善降书。

    “邬善此举,再清楚不过的意思,乃故意耗损我军粮草,思我们远程渡江,定是粮草不济,想着我们退兵呢。”

    “当初设想他能献降,少些伤亡,可见他是铁了心要一战到底了。”

    “既如此,我们还等甚!虽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如今我们兵甲三倍于他,左右惨烈艰难些,攻下还是有望的。”

    营帐中,诸将商讨,纷纷要求开战攻城。

    “但是承明将军还在城中,若我们此刻攻城,怕是将军必陨。”短暂的沉默中,其中一将目光望向蔺黍,眼中多有不满。

    去岁六月末,原是承明领了先锋官蔺愈的命令,率两千兵甲最先潜入登岸。因为前面为迷惑刘仲符,亦恐打草惊蛇所以在益州处的暗子死士皆未唤醒。承明的任务便是入广都成同他们联系上,里应外合,如此在攻城时减少伤亡。

    一切原都按计划行使,他领兵登陆后,自是遭受阻击、拦杀。然而蔺愈后续兵甲、以及四万兵甲的主力队伍接连顺流而下,为他转移目光,他亦不负所望领剩下的五百精锐化整为零,成功潜入广都城中。

    从八月潜伏下来至今岁一月,近五个月的功夫,终于收买下数个守城士兵,研透了广都六门的守军情况、包括兵士交接时辰,人数等。遂而在七日前,准备将消息传出。因事关重大,乃他亲自送往。而广都自城郊一路,都已经设关卡,出入甚严。他们一众人口音太好辨识,蔺愈遂安排蔺黍领兵接应,以防万一。

    意外便是这个时候发生的。

    蒙烺带兵援助,胞弟蒙焕,族弟蒙煊同来。这厢闻要接应承明,只说两人愿意前往。按照军令,蔺愈指派了蔺黍,自当由他去,所用也该是他自己帐下之人。其余未得令者当静默不动,以备接后续军令。

    然二人得蒙烺所示,要多得军功,遂再三请求蔺黍,与之同往。

    蔺黍推之不去,暗思左右是个接应的活,无甚难度。届时若遇益州兵甲交手,自己且尽心些,将人打个半残不死,便将人头喂给他们。

    只要完成任务,蔺愈处就算要罚,看在人头功绩上,自也是功大于过。再说,且看他面子,堂兄定也不会多追究。

    然念及蔺愈是个耿直性子,思来想去,蔺黍还是告知了他一声,却也没说清楚,只言自己部将身子不适,欲从蒙烺处调得两人。

    蔺愈想他身经百战,择人上阵自有目光,便也直接同意了。

    那是正月廿六的夜里,丑时刚过,蔺黍带着蒙焕、蒙煊各领五百兵甲伏在城郊道旁。远远能看见城西最破败的西林门处,如今也添了守卫。

    是日夜黑风寒,枯草沾寒露,一行人等了大半时辰。终于见得数个身穿夜行衣的人从西墙探首出来,但未再往前走,为首的一人似在交代些什么。

    蒙焕见过承明多次,熟悉他体型,隐约瞧着相似,又见他们动作虽小却是一派寻路谨慎的模样,顿时一声口哨传音。蒙煊紧随其后,站起打亮火石,只一点火星便做出手势,后立刻灭去火光。

    那行人显然听到也见到了,却不曾跑过来,反而往相反的方向逃奔离去。这处声响原不足以惊动守城士兵,乃那群人被惊到后陡然的反应,引得益州守城军追击。

    “承明怎么不往这走?”蒙焕大惊,“他明明看到了。”

    “仿若不是承明。”

    “这个时辰除了他还有谁?”

    蒙焕和蒙煊话语接连落下,不知如何是好。

    “先救人再说。”蔺黍一声令下,挥手命人前往。

    自己在不远处观战,须臾识出端倪,那处黑夜人确实不是承明,他们并不恋战只欲脱身夺路而行。眼看城中出来更多的兵甲,蔺黍只得传令收兵回营。

    这厢一闹,非但没有接出承明得到城中情况,还彻底惊了邬善,让他愈发戒备。这数日来,益州城中一直在严查当晚的黑衣人,唯恐有人还潜在其中。城门已经彻底戒严,根本已经无法再行出入。

    事发翌日,邬善更是上城头扬言,“东谷军或者退兵出益州,否则决战之日,便是吾以尔等副将承明祭旗之时。”

    后又有使者捧书信至,道是只要东谷军退兵,便遣送承明回鹳流湖。

    “末将以为,承明将军未必落入邬善手中。邬善若真的抓了承明将军,如何不将他绑上城楼示众?我们还是等等将军地消息,在做打算。”

    “但若承明将军未被抓,邬善又怎知他姓名的?这定是被抓受刑了!”

    “若是这样推测,难不成承明已经……”接话的将军望向坐在一旁的姜灏,顿了顿未再言说。

    他之意,诸人都了然。

    当是承明已丧生邬善手中,如此邬善知其名而交不出人。

    一时间,蔺黍亦惭愧不已,若不是他在明知蒙焕蒙煊沉稳不足、而好功冒进的情况下还继续用他们,局势也不会如此发展。

    “主要那夜出现了第三方的人,不曾想到如此巧合。”他叹了口气,苍白地辩解。

    “罢了,现在多说无异。”姜灏起身来到沙盘前,“承明无论生死,都不堪动摇大局。我们还是讨论战事要紧!”

    那是自己最喜爱的学生,当年将他从牢狱中救出,如今又将他带在身边行军,本该是要接自己衣钵的。

    “那依令君之意,也是主张攻城?”蔺愈问道。

    “数万兵甲渡江而来,已然兵临城下,自无退兵之理。”姜灏合了合眼。

    承明的情况,无非三种。

    一则已死,自该举兵。

    二则未死尚在邬善手中,这会举兵他便瞬时而死,故而不该举。

    三则他尚是自由身,避在城中等待救援,这便也该举兵。

    然粮草在消耗,士气在减弱,再耗下去,说不定刘仲符亦会派兵增援,届时便是两面夹击,进退维谷。

    当初欲等邬善献降,或是待承明送情报出,以此少些牺牲,如今看来——他亦忍不住看过蔺黍这厢择的人手,可谓功亏一篑。

    早知如此,还不如承明不潜内城,直接举兵攻城,也不至于累他性命!

    “我之意,三日后攻城。”姜灏重新启口,到底舍不得弟子性命,还想求个万一,遂提出了择中方案。

    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总需要时辰,虽对于蔺愈这样的良将而言,顶多半日便可安排妥当。然蔺愈识得姜灏之意,遂赞同了。

    却不曾想到,就是在此刻散会之际,见得外头天光乍现。然待诸人出帐却又见天色仍暗,不是闪电惊雷,正疑惑间闻得一声响。

    诸人听声思光,都是从广都城发出。

    正屏息间,忽见天光又起,定神观之,竟是鸣镝。

    随后接连五声,伴随五色。

    “是‘攻’之意。”一个副将率先回过神,“是东谷军暗卫要求攻伐的信号。”

    “五声五色……”蔺愈喃喃,他自然识得信号,转眼振奋,整合三军。

    广都城中,是承明孤注一掷。

    他并没有落在邬善手中,当晚他本已经快到西林门墙根下,却发现了另外一派乌衣夜行的人,乃何昱所领的死士。因不知接应的东谷军在何处,也不清楚何昱处到底有多少人,他遂缓了片刻,欲绕道西北门出去。

    不想才转身走出两步,便闻得外头交手的声音,同时城中兵甲骤出,城门加急戒严,他便彻底困在了里头。而更让他焦虑的是,何昱散播了他的信息,想要逼他现身。邬善又是那般行径,他在城中躲避七日。这七日里,虽然聚拢了原本化整为零的部分兵士,但终究逃出无门。唯一的路径,便是等东谷军攻城。

    无有内城具体情况,攻城便是一场恶战。

    承明思来想去,目光落在了西林门上。他如今手中有士兵两百余人,且都是东谷军精锐,踏平广都城自是困难。但若是集中兵力从内部攻取,拿下一个西林门当是不难。

    此处距离东谷军大帐不足三十里,以大军的脚程,得信号,列三军,半炷香的时辰便可抵达。

    与其想着如何出城,如何摆脱追兵,如何夺马走完那三十里路,保得性命送回情报,何不引大军直接而来,如此他们送出情报,便无谓追兵。三军攻城,亦是在顷刻之间。

    夜色阑珊,五色鸣镝已经在空中炸开。

    西林门城楼上的守将立在内围阶梯上,不可置信地看向他这个身在城中的人。眼中光芒忽闪,似是想到近日城中戒严之事、搜查之人。

    却也容不得他反应,城下青年已经点足内墙借力而起,几个点跃便上了城楼。他手中持着一柄青铜短剑,剑尖之上已有敌酋的鲜血滴落。

    随他抽剑动手,四下兵甲涌出,皆往城楼拼杀而去。

    他们需要坚持半炷香的功夫。

    西林门守卫正好一千,奈何午夜被突袭,来者个个杀人如切瓜,很快半数都被解决。承明的人顺势出去了两个,然被箭矢射中,死在城门下。

    “将军,内城禁军很快就会来了。”有人提醒他,欲让他先走。

    他手中短剑从一具胸腔中拔出,目光掠过城下尸身,“有弓箭手,走不掉的,我们的人也快来了,再坚持片刻。”

    片刻,便又是一堆尸骨如山堆起。承明衣袍浸血,慢慢也失了力气,手下告知,他们伤亡三十余人。

    承明喘息颔首,“他们死伤过半,但还有十余弓箭手,解决掉。再次准备送人出城。”

    “将军,你出去,你去送!”

    “我定的计划,掀开的这一战,断不会离阵。”他已擅自决定了这些人的命运,若有生的机会,自然不可再去剥夺。

    时间点滴过去,原本半炷香的时辰,今朝仿若格外漫长。

    城内的禁军赶到增援时,这处弓箭手正好尽数被杀,承明率人居高临下视之,一面择人带信离开,一面命令放箭。

    箭尽弦裂,又有一批兵甲冲上城来。承明掀飞风袍作暗器,斩杀近身的士兵,命令身边剩余百余人,按他之间择选,其中二十人,带信从城墙直接跃下。剩余人手一半去楼下堵住城门,不让城内兵甲出城追击;一半人手随他在城楼守城,不让后续弓箭手上来城楼。

    到底寡不敌众,承明的人手一个个倒下去,他自己亦刀斧加身鲜血淋漓,眼看这城楼就要守不住,承明半跪在地,撑剑喘息。

    忽闻铁蹄震动,似排山倒海而来。

    承明站起身,不必回头也知是东谷军,而携带信件的兵甲已经被大军接到,融入森森兵甲中。

    “开城门,我们走!”

    他厉声喊出。

    城内楼下原本晓他计划的将士不再顽抗恋战,纷纷夺路往城楼上奔去。然城中守军不知其意,神思还在要开城门追击逃出报信的人这一思想中。

    又闻“开城门”三字,竟毫不犹豫地打开了西林门。

    然待城门开启,从城楼越下的青年如浴血的修罗,手持滴血剑,正寒意莫测站在城门前,而他的身后是攻城而来的千军万马。

    东边天际泛出第一抹曙光,兵戈的撞击声、马蹄的嘶鸣声、战士的喊杀声四面响起,他的世界却格外安静。

    他想起那一年的夕阳里,有女郎和他说,“明之一字,日月合成,光耀天下,实在太好了。孤就给“明”字与你,可好?”

    又有不久前的黄昏下,青年赠剑与他说,“……望你,能如我一样幸运,被命运恩顾。”

    他,何其有幸!

回目录:《与君同》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1《玫瑰的故事》作者:亦舒 2《颜心记》作者:时音 3《交错的场景》作者:松本清张 4《月升沧海》作者:关心则乱 5《梦华录》作者:关汉卿 6《在暴雪时分》作者:墨宝非宝 7《长相思第二季》作者:桐华 查看图书全部分类